•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黄甲镇:以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2021-07-01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储旦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黄甲镇 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文化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黄甲镇从完善体系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力,大力发展文化,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一是镇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完善到位。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提升,目前黄甲镇综合文化站共在编在岗3人,8个村均设立文化服务中心,镇级设立文化馆、图书馆,村级设立农家书屋,每村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文化管理员。2019年底,黄甲镇实现数字书屋全覆盖,让群众不出门便可“博览天下群书”;2020年,镇各单位积极注册登录“文化云”平台,在平台上传活动信息,有效促进文化信息共享。二是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服务工作。该镇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今年共开展送戏下乡16场,在各村播放爱国影片32场次,每村组织本村文艺达人组成文艺团队,在重要节庆日在本村开展文艺演出,各村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群众文化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大型群众体育比赛。截至目前,黄甲镇本年度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56场次,极大程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依托“微积分”创建良好风气。在各村广泛推广“微积分”管理办法,各村设置积分超市,定期开展评议会,对家风优良、人居环境良好的家庭及个人奖励生活必需品,激发了群众的自治热情,有效改善了村风民风,给村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很好地弘扬了家风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良好风气的形成,让山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阵地。一是文化场所建设规范。黄甲镇文化分馆、图书分馆均按上级要求规范建设,黄甲镇图书分馆现有存书5600余本,文化分馆设备齐全,可供群众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各村农家书屋均配备存书2000本以上,以供群众平时阅读;多个村依托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有本村特色的小礼堂、陈列馆,都已经成为群众们在茶余饭后补充精神食粮的重要阵地。二是体育设施健全。黄甲镇已经初步完成“三个一”体育设施工程建设,可供群众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健步跑、及各种操类体育活动,各村配备至少一套健身器材,以供群众开展日常健身活动,镇室内全民健身中心可开展室内乒乓球运动及各项棋类运动,免费对群众开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三是大力发展旅游设施。近年来,黄甲镇加大旅游设施投入,美化镇村环境,葛湾村游客接待中心的建成,有力促进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来桐城市双创白茶基地、安徽美尔马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浙江芳羽茶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生态旅游观光、高端民宿,镇内村民也纷纷将自家房屋改造成了民宿、农家饭店。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为群众提供更优越的环境,更为发展旅游,打造本地文化特色奠定了的基础。

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打造发展新名片。一是践行“两山”理论,发展基础绿色文化。黄甲镇是一个纯山区镇,平均海拔660米,拥有完好的生态环境。黄甲镇坚持以发展绿色文化带动振兴发展为基调,大力发展本地绿色产业文化,以推动旅游发展。黄铺村大力发展本村绿色旅游文化,以宜居的环境摘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金字招牌;汪河村依托牯牛背水库自然风光,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今年“五一”期间,多个旅游团纷纷涌进黄甲,切实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二是保护当地文化遗产,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一直以来,黄甲镇注重传承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张秉文墓、王太国烈士墓等被修缮,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开展学习活动。

下一步,黄甲镇将以党建引领,借助村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文化产业优势,把“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多种形式的红色旅游产品,激活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发展壮大经济。三是挖掘本地种植优势,找准产业发展亮点。长期以来,发展特色种植业一直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黄甲镇各村纷纷依托本村文化服务中心,邀请专业人士在农家书屋向群众传授科学种植技术,经过培训,农户生产的产品质量、产量纷纷提高,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兴旺。杨头村产出的“桐城小花”茶销量喜人,现已走出国门,成为当地农户发家致富的“法宝”;三新村依托本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农户纷纷学习种植食用菌菇,走上了脱贫致富好道路。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储旦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