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关镇积极践行殡葬改革各项要求,全力提升殡葬服务水平,重点围绕绿色殡葬、惠民殡葬、文明殡葬等方面精准施策,培育和树立现代殡葬新理念新风尚。
强化基础设施,打造绿色殡葬。大关镇公墓位于卅铺村飞鹤林场,因场得名仙鹤公墓。该公墓获得50亩用地指标,现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第一期于2014年—2017年建成使用,计22亩,2700余穴;2018年又规划建设了25亩,新增穴位1500个。经过多年建设,公墓硬件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下一步,该镇将进一步探索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拟在有条件的山区村增设两到三处公墓,以满足殡葬需求。同时,该镇将着力强化村级公益性公墓的管理,明确专人清扫、修剪树木,打造绿色公墓。
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惠民殡葬。该镇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窗口办理殡葬业务,同时开设电话预约、网上预约等周到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现场办理“只进一扇门”,最大限度简化殡葬业务办理手续。建立节假日值班制度,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群众对殡葬服务事项的满意度稳步提升。公墓管理处加大人力、物力对墓区的环境进行整治,在墓区设立集中焚烧炉和祭扫用品焚烧点,安排专人定期清理焚烧残灰。积极倡导无纸化祭扫,开展免费鲜花置换活动,用鲜花免费置换带来的纸钱。清明、冬至等祭祀高峰时段,安排志愿者做好引导服务,避免车辆、人员拥堵,消除安全隐患。积极创建殡仪服务党建服务品牌,认真做好爱岗敬业、专业技能两项培训,努力适应新形势要求。设立监督岗,将干部职工的照片、姓名、岗位、职责等上墙公示。实行菜单式管理,全面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收费依据、收费价目及监督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倡导移风易俗,打造文明殡葬。该镇位于桐城市北部,与舒城、庐江相邻,两地的丧习对本地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邻近庐江的缸窑、王集两村,丧葬陋习特别重,道师、地匠活动猖獗,对殡改工作干扰大,对丧户造成的损失也很大。对此,该镇通过个别谈话,公安机关介入等方式,对影响较大的道师、地匠进行批评教育,有效制止干扰行为,以减少恶劣丧习行为的发生。目前,较多丧户都能深刻认识恶劣丧习的危害,主动从简办丧,革除丧葬陋习,用文明、简洁的方式办理丧事。
此外,该镇还利用滚动字幕、手机信息、微信、QQ群等手段广泛宣传,召开镇村级大会进行宣传发动。镇村干部全面摸排高龄且购置或自制寿材的家庭信息,入户做思想工作,动员这些家庭主动配合镇村工作,主动销毁所备寿材,摒除土葬陋习,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一律由土葬改为火葬。自2014年殡改工作实施以来,该镇没有出现一例土葬,真正做到火化率和入葬公墓率均达100%,彻底改变了土葬的不良丧习。
该镇结合乡村治理、环境整治、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把握时间节点宣传文明殡葬,利用报刊、网络、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宣讲殡葬改革政策,普及殡葬科学知识,引导群众自觉破除殡葬陋俗,改变殡葬观念,倡导文明节俭治丧、生态节地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的新风尚。注重发挥党员干部、“两长”、乡贤等示范带头作用,重点利用移动媒体手机微信推介先进典型,以真实事例影响和带动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把移风易俗写入全镇15个村的村规民约,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同时加大对农村红白理事会的资金、政策扶持,指导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让红白理事会“有人办事、有地方办事、有章程理事”。
完善制度机制,打造阳光殡葬。该镇建立公墓墓穴的使用次序制度,严格按照先后顺序连续开出墓位,以往那种随意选墓的现象得到彻底解决,使得特权墓、人情墓没有了生存空间。定期组织镇、村两级人员,对全镇公益性公墓开展“地毯式”排查摸底,全面查找殡葬管理服务漏洞,对群众诟病的活人占墓现象进行了重点清理,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镇纪委加强跟踪监督,严格管理措施,坚决杜绝工作人员收受馈赠现象,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营造了公平、公开、廉洁、自律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