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防控,今年的春节注定不同;因为就地过年,今年的春节更多了一份思念与牵挂。
很多“就地过年”的异乡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遥寄思念,用另一种方式传达着真挚的祝福,用另一种模式实现着“云团圆”。
“都说女儿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年老了可以常伴左右,可我却为此感到惭愧。”赵艳2013年从孔城镇远嫁西安,之前每年春节都会提前回乡过年。今年因为疫情防控,回家过年的计划被搁浅了。看似大大咧咧的她其实是个很念家的孩子。“过年了,虽然归心似箭,但是不能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找麻烦。”跟老公商量后,赵艳选择留在西安过春节。
虽然远离家乡,但是赵艳对家乡的关注分毫不减。从去年的洪水险情,到最近的疫情防控,还有家乡发展的点点滴滴,她都时刻关注着。“感谢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从朋友圈里可以看到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城一景。”“长大了,离家远了,才发现自己比想象中更爱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除夕夜跟父母视频聊天,他们看到我们都很好,也算得到了些许安慰。孩子的平安和幸福是天底下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赵艳说。
今年和婆家人一起过年,感受西安的年味,赵艳说还是挺新鲜的,“大年三十,吃过早饭,我们一家老小就张罗开了。公公把每年保存好的灯笼拿出来,大哥开始接线、悬挂、通电。西安人特别钟情于灯笼,家家户户的阳台上红红火火一片。老人说以前只有大户人家才能挂得起灯笼,穷人家连个糊灯笼的纸都没,不像现在到处都张灯结彩。公公一边给大哥打下手,一边给俩孙子说那些忆苦思甜的故事,孩子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赵艳说,西安还有个跟灯笼有关的特有习俗,每年舅舅要给外甥送灯笼,成双成对地送,少则一对多则六对,一直送到孩子十二岁为止,他们对这个习俗很虔诚。随着科技的发展,日子越来越好了,曾经的纸灯笼已经演变成各种炫酷的玩具灯笼了,孩子收到礼物爱不释手。
“北方的大年夜多数吃饺子,我们家也是如此。吃着热腾腾的饺子,再小酌一杯酒,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我们在众多饺子里包上了一枚硬币,看看今晚谁能中头彩。从包饺子、煮饺子再到捞饺子,个个使出浑身解数,结果还是被大嫂抢了个头福。”赵艳说这股子热闹劲不亚于在老家过年时的景象。
赵艳说,和老家一样,西安初一 一般不出门;初二老人领着我们牵着孩子,提着米拿着油去给舅舅们拜年,左手一袋米右手一桶油,挨家走一走。据说是因为以前日子穷,能拿得出手的也只有自家产的米面油了,“几十年过去了,大家还保留着这个习俗,挺好的。无论什么时候,衣食是根本,节俭是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