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故乡的“三变”

2021-01-12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孙蕾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父亲的祖辈都生活在农村,靠种田为本。1992年深冬季节,父亲第一次带我回故乡桐城市龙腾街道新桥村看望叔伯。叔伯们都很盛情,这家吃中饭那家管晚餐,留宿了三日。

我是在城市里出生的,记事时看到的就是高耸的楼房,宽敞的柏油马路上骑着自行车的上下班族,卫生间有抽水马桶……可眼前故乡的情景:泥巴墙的平房,羊肠小道上是肩扛手提农具的农人,厕所大多是三根竹木与柴草遮掩着的一个土坑。眼前一切的一切,与城市有着天壤之别。

今冬,我驾车回故乡,与二十八年前对比,变化翻天覆地。故乡已不再是那个寒碜故乡,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日子也越过越红火,腰包也鼓了起来。与亲属们唠叨,大多是美丽乡村、危房改造、农村饮用水安全等民生工程话题,总结起来,最大的变化有三个:一是农民也领养老保险金:过去住在城里人都是吃商品粮的非农户口,工作不是国家干部、教师就是企业工人,每月领取的薪水比较丰厚,且退休还有退休金;而那时农村耕种是依靠畜力和人力的时代,农民每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歇,顶风冒雨,很多农民都靠种田种地为生。而今,农村实行土地流转,集中给种粮大户种田。农民和城里的工人一样,在合作社上班,拿工资,到60周岁也能领取养老金了。二是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在村子里四处走走,几乎家家都是楼房。旧房屋、茅厕、猪圈、牛栏、杂物棚等等荡然无存。村前宅后配置了大量垃圾桶,家家都喝上了安全饮用水。大伯家的厨房非常干净,甚至可以说一尘不染。三是公路修到家门口:以前狭窄、高低起伏的泥土路,重新拓宽、硬化了一遍,变成了现在的宽阔水泥路。1992年那次回故乡,全组23户只有两三户有自行车,出行基本靠走。如今,各家不是买了摩托车就是电动车,小汽车也有6辆。表哥表嫂参加就业创业促进培训后,自己开公司,分别开着“大奔”与“小宝”车,羡煞死我了。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党和政府大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下,凭借乡亲们的勤劳与智慧,故乡会变得更加美丽繁荣!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孙蕾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