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芳(右)接受桐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采访。
初冬的早晨,当暖暖的阳光洒在院子里时,王芳都要将制作刷柄的板材搬到院子里晾晒。她说,这些板材对于她家来说是个“金疙瘩”,不仅让她家脱贫摘帽,还让她的两个孩子无忧无虑上大学。
今年48岁的王芳,家住黄甲镇石窑村。2014年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脱离贫困,她与丈夫商定“办刷柄加工厂”。东挪西借,厂子办起来了。可是好景不长,她丈夫2015年突然生病。
为治好丈夫的病,王芳关了刚办的刷柄厂,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亲戚照料,倾其所有,带着丈夫四处求医。家里能拿的都拿出来了,还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还是没能救回丈夫的命。2016年2月,王芳的丈夫离开人世,丢下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还有30万元的债务,原本贫困的家庭顿时陷入困境。谈及此事,王芳动容地说道:“当时,家里顶梁柱塌了,两个孩子一个考大学、一个升高中,重压下的我感到无力支撑这个家。”
正在王芳感到无助时,帮扶单位——桐城市融媒体中心和石窑村及时派人上门开展“一对一”帮扶,把党的扶贫政策和温暖送到王芳家中。帮扶干部帮她申请办理了扶贫小额贷款。有5万元贷款资金垫底,王芳家的刷柄加工厂又重新运转起来。她一个人承担起板材搬运、翻晒、裁剪毛坯、拉边抛光、成品送货等十道工序和加工设备检修,有时忙了,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不论多苦多累,王芳都咬牙坚持着,为了这个家,她不能停下忙碌的脚步。
在党的扶贫政策及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没日没夜辛劳的王芳终于迎来幸福的曙光,她的两个孩子先后考入大学,还清了30万元的债务。王芳说:“我感到最高兴的是,我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他们这一代,肯定比我这辈人过得幸福!”
2020年8月,王芳的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到期,正在为还清贷款还差1万元发愁时,她的两孩子知道情况后,主动为母亲分忧,女儿从生活费中省出4000元、儿子从同学那借了6000元寄回家。王芳收到两个孩子的汇款后,提前将扶贫小额贷款还清了。她说:“在我家最困难的时候,是好政策帮了我一把,现在我一定要守信用,把贷款还上。”
勤劳能致富,有志能兴家。脱贫路上,王芳“不等、不靠、不要”,用不竭的志气、勤劳的双手育出自己的“幸福花”。
如今,王芳的厂子很红火,她的大孩子在读研,小孩子读大二。过上好日子的王芳心里惦记着:“党的扶贫政策好,共产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