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甲镇,只见村容整洁美丽,百姓安居乐业,发展充满活力,这一切离不开一项以“说、商、干、评”为核心的“村民说事”制度。4年间,该镇以群众自治为出发点,坚持“议民愿、评民理、劝民和”基本原则,探索出共商共信、共享共建的新路子——村民说事,开创了零上访、零诉讼、零事故、零刑案的稳定局面,被国家、省级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黄甲镇位于桐城西部,属纯山区镇,下辖8个村,总人口1.4万人,全镇森林面积覆盖率超过85%,为安徽省生态镇、森林城镇、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镇、文明镇、卫生镇。面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新变化和新特点,黄甲镇不断创新,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将“村民说事”从新农村建设“管理民主”升级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构建出一套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以“群众说事、干警说法、乡邻说德”为主要内容的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凝聚起发展合力。
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治理重心下移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基层治理中各种新矛盾也层出不穷,主要呈现出纠纷类型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治安复杂化等特点。为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架起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黄甲镇党委政府、各村两委、支部党员和群众“四级联动”,抓实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政治领导力、组织动员力、治理管控力,促进高质量党建、高效能治理同频共振。
群众身边的矛盾纠纷,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一是选对“领头雁”,村两委履职践诺、干事创业,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充分发挥政法队伍良好的法律素养和优秀的调解能力,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三是鼓励乡贤疏导,弘扬正能量,文明树新风,营造积极向善的浓厚氛围,从而织就贴近百姓、法理结合、群众满意、灵敏高效的综治网络。
群众说事:心路畅通,自治出实效
“有事坐下说”已逐渐成为黄甲镇各村村民的一种习惯。“说”是起点,通过上门说、现场说、定期说等方式,理清揪心事和烦心结;再群商群议,能办的立即办,不能办的说清楚,各项政策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其次,完善诉求办理机制,可以全程代办、领衔包办、村镇联办,办事结果由群众进行满意度评价,不满意的说明意见并提交下一个村务会议协商,形成闭环管理。
群众的事让群众决定。在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民生工程、乡村振兴等多项具体工作中,经常涉及到村民自身利益,容易产生矛盾纠纷,让村民们敞开说、明白说、痛快说,方能井然有序推进项目。向阳村排门组美丽乡村建设点部分住户随意乱扔垃圾,造成环境差、味道重,为此,说事会成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和部分党员群众共20人召开村民说事会,经过激烈讨论达成三点共识:一是定点放置垃圾桶,二是定期集中清运,三是禁止乱扔乱弃,并设立黑名单。会后短短几天,排门组的卫生环境便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环保卫生意识逐渐增强。
集体的事向群众问计。敞开大门围坐在一起,将村里大事摆上台面,倾听村民呼声,回应村民期盼,接受村民监督。双创白茶基地是石窑村招商引资项目,也是带领群众增收、推动三变改革的重要支点。为扶持该基地项目发展,双创公司计划拓宽新建道路,需占用部分村民的山场、茶园。考虑到茶园补偿问题可能引起矛盾纠纷,石窑村早谋划、早部署,立即召开说事会。这个话题一出,大家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修路是服务村民组和白茶基地的重大举措,愿意出工出力,对修路需要占用的山场,村民无条件支持。不久,该道路拓宽工程便如期开工。
村风的事由群众规范。各村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强调村民主体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村民在民主决策中的智慧和作用。汪河村通过“村民说事”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的观念,规范操办范畴、办席规模、人情份子数额。今年初,龙虎组两位老人去世,其儿女积极响应号召,没有请丧事乐队,没有燃放鞭炮,利用村部提供的音响把老人的白喜事办得热热闹闹,不仅节约了五六千元的支出,更以实际行动践行薄葬厚养,有效抵制陈规陋习。
干警说法:知法用法,法治止纷争
常言道: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作为定纷止争的有力武器,关键是用没用、怎么用。黄甲镇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政法部门自身职能优势,深入基层,紧密联系群众,多途径开展以“案”说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满意度。
深化警民联调。在黄甲派出所设立警民联调室,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建设,配齐配强专职调解员,完善受理、调解、回访等工作流程,探索建立重大矛盾纠纷预警调处机制、考评督办机制,不断发挥警民联调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的作用。深化“一村一警”包村联系工作,全镇共建成农村警务室8个,配置包村民警,每周驻村蹲点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研不少于1个工作日,各村干部积极与派出所包片民警协调对接,分析研判所包村民情和各类不稳定因素,联合村组干部化解矛盾纠纷。
规范人民调解。建立健全镇、村两级调解组织网络,积极吸引“五老人员”、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等参与人民调解“专家库”,“坐诊”普法,“把脉”联调,“处方”支招。全面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借助市点援公益性律师平台,为各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法开展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完善村级民主法治化建设,促进依法行政。扎实开展“访调对接”工作,对重大信访矛盾,依法引导当事人通过诉讼渠道予以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警民说事制度。针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充分发挥政法干警的职能作用,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就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现场召开警民说事会,让当事人说出心声,让周边群众发表意见,让政法干警说出法律,能当场解决答复的就当场解决答复,不能当场解决的,则做好流转登记,上报会商答复。通过以案释法、现场普法,提升群众对相关问题和违法后果的的认知,引导其及时、就地、依法解决诉求,以合理途径维护自身利益,着力构建“警民一家亲”的和谐警民关系。
乡邻说德:春风化雨,德治润人心
德治是乡村的“软治理”。面对少数群众出现道德滑坡,甚至漠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行为,需要从加强乡村德治入手,组织有威望、品德高的乡邻,发挥道德引领、规范、约束的内在作用,从源头提升群众素质,纾解社会纷争。
强化阵地建设,牢固治理根基。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道德讲堂全覆盖,完善规章制度,提升宣讲员队伍素质,举办“党员干部讲政策、农业专家传技术、群众代表颂党恩”系列宣讲活动,与广大群众零距离、面对面拉家常,潜移默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组织乡村春晚,补足精神之钙,引导村民自觉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
开展评选表彰,树立道德标杆。吸纳老模范、老党员、老干部、能人乡贤、群众骨干担任评议员,衡量身边小事小节,让美德可评可学可行可感知,促使群众见贤思齐,“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深入挖掘提炼家风家训家规,广泛开展农村“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推荐评选活动,大力传承和弘扬敬老、感恩、睦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乡村自治和法治的道德底蕴。
融入传统文化,丰富调解方式。桐城“六尺巷”典故流传甚广,其蕴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内涵深受群众认可,灵活运用“六尺巷调解法”,以情动人,以理感人,既畅通当事人的诉求,又维持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充满生命力。黄铺村改厕过程中,中心庄一住户欲将污水排放管安置在自家房屋与邻居家两墙中间,遭到其邻强烈反对,引发纠纷。该村组组长、“五老”成员立即现场查看,情理交融进行劝导,强调以和为贵、各退一步,最终双方均同意腾出半米来,原本水火不容的两人握手言和,邻里关系重归和谐。
三治融合,“村民说事”结硕果
随着制度的日臻完善,彻底解决了许多“压箱底”的问题。群众遇事想说、可说、放心说,使冤有处诉、气有处泄、事有人帮、策有人纳,法律需求可以得到及时满足,价值导向示范引领良好乡风民风,说纠纷的少了,谈发展的多了,乡村振兴群众参与率、积极性明显提升。
近两年来,黄甲镇共召开村民说事会200多场,化解矛盾纠纷40余件,为群众办好实事好事120余件。全镇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8%,未发生一例赴省进京访、群体访、越级访和民转刑案件,连续多年获得安庆市“三无”乡镇、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矛盾纠纷调处的实效性、干部为民办事的公正性、群众有序表达的自觉性,成为服务在基层拓展、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凝聚的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