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桐城最中心的文庙出发,往西约14公里,看见青灰且斑驳的砖墙,就到了孔城老街。明媚的春光里,编篾的老师傅、做秤的老大爷和脚下带着车辙印的麻石,告诉我们什麽叫“年代”。不远处,新的木结构正在“生长”,滨水休闲度假区今年十月可主体完工。也许不用十年,这里的十甲之地将成江北的“西递宏村”。
老街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传统手工艺“复活”
孔城,一说法是源自三国东吴大将吕蒙屯兵筑城,取“空城”之谐音。
老街历史可上溯1800多年,明清期,三面环水的老街成为巢湖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商贾云集,曾有中小商铺160余家,手工业、运输业220多家,茶庄酒店等220多家。
“S”形走向、绵延两公里,它是安徽现存最长的古街。每过几百米,原先横排的大条麻石就会竖排起三四块,“这就是甲与甲的分界。 ”导游说,孔城共十甲,每甲有十户,封建时代的“保甲制”在这里留着深深的烙印。
因甲不同,沿街的经商和生活也迥异。 71岁的篾匠王帮泽、制秤老人吴兆龙成了“活历史”,在一甲,十多项传统手工艺得到了复活﹔二甲里,马头墙上,“京广洋货绸缎布匹”的广告语,可见桐城人经商之天赋。在约十公里的乡村小路尽头,一排排新式徽建筑呈现眼前,“这是老街700户居民的安置点。 ”马头墙、青石瓦,独门独院,新家也保留了古韵味。
老街上的李鸿章钱庄
两年内重现老街景观
97年,西递宏村被文化公司开发,从此扬名﹔十多年后,孔城老街被“伯乐”相中,开始了规划和涵养的酝酿期。
这里有文化,至今传唱的《十甲歌》和桐城派书院、知府大宅一起,讲述着“文都”桐城的历史。
这里有商贾,从一甲二甲的传统手工和布匹药材,到九甲十甲的茶楼货运和客栈旅馆,繁华至今仍在青灰色的记忆里。
一位母亲牵着头戴状元帽的宝宝游览老街
吴兆龙的杆秤技艺已经成了“非遗”
这里有静谧,上世纪50年代后,围湖造田让这里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我们计划在老街西侧恢复‘荷塘月色’,在池塘种荷花,夕阳西照的美景可重现。 ”负责开发孔城老街的中坤集团副总经理刘伟说。
这里有闲适,孔城中心古商街和原住民区域的东侧,滨水休闲度假区在重现河道景观的同时,也将打造新小资的气息。 “茶楼、客栈、会所等滨河建筑今年十月可主体完工,明年起陆续开业。 ”刘伟说,老街的景观效果一到两年即可完成,但韵味还需长期积淀,一如老街悠然走过的一千八百年。 (记者 张沛 王素英)
稿源:新华网 采编:桐城网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