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龙眠街道:茶旅结合带动致富
2019-06-20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胡玉堂 叶海霞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大中小
“茶家乐”里话发展 6月17日,记者走进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黄燕村,无论男女老少说起“茶家乐”时个个精神焕发。
“茶季结束了,我和乡亲们筹集了40多万元,包括很多贫困户茶农,我们将茶叶收入拿出一部分,用于发展茶家乐,瞧,我们这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呢。”说话间,黄燕村村民姚超的手机铃声响起。就在他接电话的间隙,记者和工地上干活的村民聊起来了。“今年,我家茶叶收入有3万多元,家家户户茶叶都销售得非常好,多亏了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想方设法帮我们拓展销售渠道。”现场的一些村民由衷地感叹道:“我们手上都有余钱了,村里正在发展旅游,我们也寻思着做点什么,这不,这个项目里也有我的股份呢。”
“刚接到一个贫困户的电话,想换个手机,问我什么品牌好。”接完电话的姚超也是满脸兴奋,于是打开了话匣子,将自己决心扎根山村,致力发展茶叶经济,开办茶家乐等想法和盘道出。
据了解,桐城市龙眠街道办事处既有城乡结合部,又有黄燕等4个山区省级贫困村;还有工业园区、生态保护区。为保护好桐城市民的大水缸——境主庙水库,该办事处把目光盯在做大做强特色茶产业上,将发展茶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动员贫困村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与到茶产业发展中来,实现富民强村。目前,该办事处位于山区的四个贫困村,都于2017年高标准出列,2018年各村集体收入都达到30万元。通过努力使四村连片,让茶园面积发展到15800亩,使5000村民演绎出贫困户因“茶”而脱贫,普通村民因“茶”致富的一幕幕生动实践。
“支部+合作社+农户”带动农户自强脱贫
采访时龙眠街道办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茶业种植和加工,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这是一家一户无力解决的难题。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该办事处坚持以党建工作为抓手,按照“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思路,以定点茶厂、茶叶科技示范户、种茶大户为龙头,以其周边贫困户为基础,以连片茶园为基地,成立合作社。
合作社加强对茶农栽培、采摘及茶叶加工制作技术的培训,让其负责茶园的日常管理、采茶和加工等,从而获得茶园租金、茶叶销售利润分红以及在茶园务工带来的收入。对于务茶经验充足、劳动力强壮、缺发展资金的贫困户,该办事处利用产业扶贫的优惠政策,为其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直接发放无息财政扶持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园、自产自销、自强脱贫。
做大茶产业,趟出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在双溪村采访时,善于打理“茶事”的该村原村委会主任黄志梅告诉记者:“一个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只需 2名工人便可操作,能完成平常5-8人的制茶工作量,日产干茶达250公斤。”
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该办事处注重茶叶加工方面的创新和改革,利用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专项资金,在山区四村各建立一至两家标准化的茶厂,实现清洁生产。
龙眠街道办事处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帐,他说,目前一亩茶园每年纯收益达3500元以上,户均茶园2.5亩,仅此一项收入,每户便能增收万元。提及茶叶当地群众更是信心百倍,他们说,茶叶就是他们家的“摇钱树”;茶园,就是他们的“钱袋子”。 可是,茶叶经济是季节经济,如何实现茶叶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让村民天天有钱赚,日子越来越红火呢?
龙眠街道办事处以党建为引领,大打“茶叶+文化+生态+人才”四张牌,充分利用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资源,和茶产业现代化、特色化的特点,巧借“茶”、“旅”两结合的新型产业模式,结合龙眠山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茶”为媒、以“游”为体,走出了“茶叶+乡村旅游”的发展之路,构建了“茶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已经让茶产业的发展,走上规模化、科技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各村茶叶展示厅和游客接待中心相继建立。”采访中,该办事处相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胡玉堂 叶海霞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