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镇内江党支部“练”好拆迁后的“服务经”
2019-03-04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龙国吟 吴天翔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大中小
鲟鱼镇内江社区原坐落在枞阳长河岸边,去年9月以来,为了支持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大部分居民“背井离乡”选择在附近的枞阳、桐城、安庆甚至合肥等地安置,居民尽管分散却对家乡鲟鱼有着割不断的情怀,遇到大情小事依然找社区,拿百姓的话就是“熟人好办事”,社区对咱家的情况知根知底,支部如何发挥“磁场”效应把分散的党员群众凝聚在社区周围,充分发挥支部的组织力,更好地服务拆迁后的居民,让“乡愁”不离不弃,是社区党支部面临管理服务难的新问题。去年以来,内江党支部积极创新服务管理方式,开启“风筝式”管理服务,认真“练”好拆迁后的“服务经”,切实让拆迁后的党员群众感受到离乡不离“家”,拆迁没有拆服务的新体验。
一、分散分离,调研登记是“主线”:针对拆迁后党员群众分散的特点,社区开展精准调研摸排,建立社区拆迁居民分布登记信息台账,了解每户居民新的安置地点,甚至门牌号码、联系电话,随居人口等,两委班子根据居民分布,每人负责一片拆迁户,实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努力让居民不因拆迁而脱离社区视野,从而拉起了一条社区与居民联系的“风筝线”。
二、离乡离土,走访慰问结“连心”:常言道亲戚越走越亲,如何让拆迁后的党员群众始终与社区干部亲近,去冬以来,两委班子积极开展上门式服务,上门收取惠民保险,上门走访慰问,帮扶困难群众成常态,让拆迁后群众常有归属感。困难家庭杨美兰,全家5人就有4人身体不好,拆迁后小店将面临着关闭,支部积极帮助在附近物色开店新场所,并帮助搬家,让小店能继续经营,年终还几次上门走访慰问,让他家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和温暖。困难家庭朱金华随读书的孙女在枞阳安置,唯一的儿子却在异地服刑,社区一直把她家作为帮扶对象,年前镇村几次上门看望,支部的走访服务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
三、隔山隔水,微信服务是“助手”:山水阻不断与居民的联系,为掌握拆迁后居民社情民意,了解群众诉求,畅通与居民沟通的渠道,社区还建立了内江社区服务群,确保“风筝式”服务不掉线,管理不放松,涉及惠民信息,工作通知等及时在群里发布,积极与居民网上沟通,让网上便民服务零距离,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就是“娘家人”,居民朱春香老母亲拆迁后随女儿在合肥住居,最担心的是老母亲每年的退休资格认证和异地就医问题,社区干部获悉后在微信里详细告诉她异地视频验证及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并推荐了异地就医备案的微信公众号,解决了她后顾之忧,连声感谢社区干部为居民考虑的周到。
四、常来常往,开展活动是“纽带”:如何让社区居民始终与支部感情“保鲜”,拆迁以来,社区支部把召集党员群众常来常往,把开展活动作为“纽带”,经常搭建活动平台,召集居民代表老党员开展座谈会,常学习、叙乡情、聊发展,话健康,让拆迁的居民能常回“家”看看,老党员高祥国拆迁后独居在枞阳附近,每逢支部开展党员活动,他都步行3公里积极参加,还风趣地说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党性,还能与老同志“约会”,经常与大家沟通交流,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了。
内江党支部通过练好四部“服务经”,进一步密切了与拆迁后的党员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提升了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龙国吟 吴天翔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