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桐城新渡镇“四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9-01-07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张卫东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集体经济 新渡镇

去年,桐城新渡镇“四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434万元,20个村平均收入突破20万元。凤凰村、香山村摘除了收入“空白村”的“帽子”,该镇超额完成了“三年强村计划”首年收入目标。

强化政治担当,科学决策布置。新渡镇党委、政府紧跟中央和省、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系列决策部署,科学谋划,因村施策,密急调度,召开“三年强村计划”及乡村振兴座谈会,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出台了《新渡镇2018年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利用村“两委”换届契机,优化村“两委”班子,选好“领头雁”,配强“当家人”。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村级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与村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绩效发放挂钩,让村级组织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上来。镇主要领导多次牵头,农组办、财政分局、农经站等单位参加,逐村摸清家底,集思广益,帮助村“两委”理清思路,破解工作掣肘,协调对接和提前审查项目库,提出可行性建议。探索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龙头企业”“党支部+集体公司”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了集体经济的破茧蝶变。

外出观摩取经,他山之石攻玉。去年5月,该镇组织镇村干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江苏太仓东林村和电站村学习交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田园综合体等现代农业前景伸手可及、耳濡目染,给镇村干部带来强烈震撼。去年10月组织班子成员和20个村书记前往潜山县黄埔村观摩学习,让大家对“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工创业园、乡村旅游、村社一体”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党支部如何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各村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组织村“两委”成员、种养植大户、企业主外出学习先进地区战天斗地、敢闯敢干的精神和劲头。老梅村组织电商骨干到杭州市临安区“中国农村电子商务第一村——白牛村”、余杭区“梦想小镇”、义乌市江东街道“中国网店第一村—青岩刘村”观摩学习,坚定了以电子商务带动和引领传统工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的信心。新城村组织种植大户、农业合作社和园区企业到湛江市京口区果桑生态园、杭州市临安区於潜镇光明农场参观学习特色种、养殖,对接引入桑椹、雷竹、香薯、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广阔前景及其产业链的可行性。

整合项目资金,催化示范效应。两年来,新渡镇共争取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8个,金额342万元。项目资金首先瞄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即带动群众就业强、成长型的种、养、加工企业。香山村拥有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和安庆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各1家,花卉苗木、茶油及菜子油、瓜蒌及粮食加工已成规模,项目最终嫁接了“香山农业科技公司”。优先扶持电子商务新业态,打造“淘宝村”金字招牌。项目资金直接为老梅村组建电商接待中心、产品展厅、多媒体培训室、电商综合工作室等“创业孵化器”服务。该村去年又获得了安徽省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示范村”牌匾。云水村多点发力,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活源头”精准滴灌村校闲置资产,把项目资金用于“铺路、搭桥”,成功将一家外地服装生产企业引进,并结合扶贫车间、扶贫驿站安排11位贫困户充分就业。新城村成功引进“沃尔农业”进驻,三年内投资1800万元用于杨家寨休闲农庄的开发;同时积极申报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借助新城科技产业园的明显优势,计划征地5亩,新建2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以租赁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扶贫收益。扶持项目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涉及工业加工、特色农产品、稻虾共养、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真正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要素齐激活”的良好局面。

用活资产资源,找准杠杆支点。为破除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流转服务费这一窘境,提升直接经营收入、资产租赁收入、投资收入比例。胜圩村党总支书记,安庆市人大代表方胜斌独辟蹊径,寻求专家把脉问诊,聘请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教授刘鹏凌到村指导。刘鹏凌带来4名研究生用时8天,对全村37个村民组进行全面走访、征询群众意见,结合国土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把眼光放在集体4000亩优质耕地和近千亩的水面盘活和重构上。通过“资源+项目+招商”模式,打造多功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童庄村位于镇区中心,区位优势明显。村“两委”规划把原加工厂改建为5层的商贸综合楼,走“投资+商业用房+租赁住房”的模式,以资本投入撬动第三产业扩容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合城村位于柏年河南侧,终年有清澈的河水环绕,村“两委”看中了村中的“能人”胡忠东,主动对接稻虾共养项目,新建了400余亩的稻虾共养基地,走“资源+合作社+人才”的模式,当年亩均收入达3500元,是种植水稻收益的5倍,上缴村集体收入5万元。杨树店村以村主任为法人领办成立“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实行“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发展之路。去年利用49亩土地增减挂契机,项目打包给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走“增减挂项目+公司+集体”模式,当年新增集体收入30余万元。目前全镇以村“两委”成员领办的经济实体,包括合作社、公司、企业共有20家。土桥村紧扣农村“三变”、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历史机遇,把1400亩耕地、山场、水面资源以资产形式入股“安徽苗山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走“三变+公司+合作社”模式,当地农民和村集体作为股东,每年增加分红收入62万元。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张卫东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