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龙腾街道新桥村吴应前家的感人故事
多年来,每当清晨,人们在桐城市龙腾街道高桥到双店的县乡公路上,总能经常看到一对熟悉的身影——那是该段公路保洁工、年逾六旬的新桥村贫困户吴应前、张艮兰夫妇在捡拾垃圾、保洁路面。忙完这事,老俩口上午还要一起到别处干活。
吴应前夫妇家住新桥村吴大屋组。十多年前,夫妇俩勤劳节俭,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孙子活泼可爱,在当地既非常普通但也是和睦温馨、让人羡慕的家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其刚三十出头的儿子因病重不治去世,抛下一家老小、并留下了近十万元债务;一家人还没缓过劲,2013年,吴应前又被查出身患胃癌、做了切除手术。两次重创、债台高筑,让这个家庭陷入了悲痛和贫困的深渊。为挽救这不幸之家,街道和村及时伸出援手,先后帮其办理低保、将其纳入贫困户,并给其家人安排公益性岗位——承担高双路保洁,让其每月有了1000多元收入,保障了基本生活;孙子也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得以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继续读书……这一家人的脸上也慢慢现出了笑容。
“我还要站起来,不能光依靠别人”!吴应前身体稍有恢复,就同老伴商议还债的事。当时,儿子治病去北京、到上海,不仅花光了积蓄,还借遍了邻里和亲友,因临时急需,借钱时连条子都没打,看到他家的现状,也有些风言风语,说是这些钱可能是打水漂了、也有说是只当做了善事。但吴应前对家人说:这钱是亲朋好友凑起来救命的,尽管没能救住儿子的命,这份情意决不能就这样没了,无论如何得还上!暂时没钱、就从长计议。于是,老俩口仔细回忆、挨个上门核实、承诺偿还。一家人为此再紧急商定,在做好高双路保洁的同时,再出门打零工、找活干、常年不闲,努力增加收入;支出一切从简,除了孙子学习和家庭生活必需!……就这样慢慢积攒、有了钱就随时还上,从一年三两千到七八千,截至今年,共还欠款六万余元。
吴应前老俩口嫁儿媳的故事更让人感动。儿媳小薛是四川人,当年,小薛与儿子在外打工时相识相恋、成家生子,一起生活了六七余年,本是幸福的一对。2010年突遭不幸后,一家人还在悲痛中无法自拔,小薛却痛定思痛、毅然决定回到村里,承担起家中顶梁柱角色!她像丈夫在世时一样孝敬公婆、抚育幼子、打工干活帮助还债……渐渐的,家里有了新的生机,一家人的心也挨得更紧了。日子就这样过着,一晃又是六七年,小薛也从未言及改嫁。几次夜半谈心,老俩口终于谈及这绕不开的话题,“儿子都走了这些年了,儿媳还年轻、不能再耽搁了,得找个合适的人、让她嫁了吧”;过后,张艮兰老人又做儿媳工作,“我们做婆媳的缘份尽了、以后你就做女儿吧、你就把这里当作娘家”,……婆媳俩多少次地谈心,终于鼓足了小薛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就这样,2017年底,老俩口托人介绍,把小薛嫁到了邻村汪家,对方为人忠厚老实,吴应前一家人都十分满意。如今,小薛真的就象他们亲女儿一样正常走动、常来看望。2018年端午节前,得知小薛已经怀孕、将于年底生产,张艮兰老人异常高兴,按照当地风俗,象当年对女儿一样,早早准备了婴儿衣被和用品、饲养了十余只鸡鸭,她还要亲手好好侍候小薛做月子。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吴应前一家诚信、善良的故事在当地正被不断传颂着,对此,吴应前夫妇则平常以对,说这都是他们应做的本份之事,他们说得最多的还是感谢政府政策和邻里亲友的帮助。当听说因高铁和省道建设,吴大屋组将要拆迁的消息,即将面临新的生活,老人既十分兴奋、也非常不舍,夫妇俩盘算着:再苦几年,债就能还清了!孙子再长大些,会更懂事、读书会更用功,一定要让他出息、成人;老俩口更满心欢喜期待着小“外孙”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