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扶贫政策天地“杨” 精准脱贫“云梅”香

2018-06-25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桐城市龙腾街道和平村贫困户杨云梅的脱贫故事

 

图为杨云梅

    初次见面,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中年妇女的形象。但唯一与众不同的是她脸上一直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黝黑的皮肤、雪白的牙齿、壮实的身躯,仿佛岁月额外照拂这位前半生苦命的女人。她就是龙腾街道和平村鲁庄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云梅,今年44岁。丈夫王孝福不幸于2010年身患胃癌再转肝癌,期间化疗达三十多次,家里倾其所有,亲朋好友东拼西凑了20余万元为丈夫看病,由于病情恶化,她的丈夫于2013年4月撒手人寰,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大的14岁,小的 9岁。

    虽然在王孝福生病期间村里就已经为其申请了低保户,坚强的杨云梅想:低保户只能解决生活保障,自己必须还要发展,还有两个孩子。“怎么办?怎么办?”杨云梅无数次在角落里泪流满面,又无数次在心里拷问自己这句话。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女人一瞬间似乎一无所有了。可是每次听见两个孩子喊着“妈妈”,突然间她内心的那份母爱又唤醒了自己的崛起。如果我再放弃了,孤苦伶仃的孩子们就真的遭罪了。曾今娘家舅舅打算把两个侄女抚养大,但杨云梅想到各人有各人的家庭,各人有各人的孩子,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亲戚的累赘。于是,她咬咬牙、狠狠心,毅然做出一个旁人不敢相信的决定:丈夫生前承包的村里600多亩田地,她自己来种!带着想法来到了村委会,文书唐光新接待了她,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村文书唐光新的支持和肯定,唐光新告诉她要想摘掉贫困的帽子必须要自己努力奋斗,先干一年试试,如果实在不行,再另想办法,村里会给予大力支持。

    就这样,原本是家庭主妇的杨云梅对现代化种田是一窍不通,但为了把这个家撑下去,她开始劳心费神的请教丈夫生前的朋友、同学,有的是当面问,有的是电话谈,大家都不厌其烦的解释得清清楚楚。村干部更是三番五次的上门关心慰问,解决杨云梅家的生活、生产困难。自从2014年她家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来,上面只要有新的扶贫政策,文书唐光新就第一时间告诉她,帮助她选择合适的扶贫项目。2016年帮助申请水利资金5000元,兴修蓄水塘一口,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由于她家是因病致贫,不能再重蹈覆辙了,每年全家3人的新农合费用都减免了,并且享受家庭医生免费签约服务及351工程兜底。2015年下半年杨云梅感觉自家生活已经好转了,还主动申请退出低保户,将名额让给需要帮助的人。

    发展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村里又为她办理了户贷户用小额贷款5万元,解决了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的资金问题。2017年享受特色种植到户项目补贴资金5000元,2018年种植茭白4亩补贴资金2000元,水产养殖鱼补贴资金1500元,家禽养鸡补贴资金450元。每年水稻收割期,村委会都协调国元保险,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去年6月水稻正处在关键生长期,遭遇了台风,结果产量锐减,村里多次现场勘查、积极申报灾情,后来国元保险又理赔了 3多万元,农业部门还定期上门给予技术指导。这些年两个孩子上学基本上也没有花什么钱,都是沾教育扶贫的光。大女儿在桐城师范上学,自2016年春季以来每学期均享受雨露计划1500元及教育资助1000元;小女儿在白马初中上学,每学期均减免学费510元。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每天奔波在家和田地之间的杨云梅怀着感恩于国家感恩于社会的心,通过自己的吃苦耐劳,终于把苦日子变成了甜日子。为了适应现代化农业需求,她努力学习现代农业知识,积极参加村里安排的各种培训学习。2017年取得了含金量很高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并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杨云梅家庭农场,还先后投资购买了各种大型农具机械,有皮带运输机、大型拖拉机、旋耕机,洒肥机、打药机等,让传统手工农业种植逐步走上了现代化、机械化、公司化的生产模式。今年预计每亩水稻产量高达1400多斤。

    蹲在田埂上,杨云梅一边拔着稻田里的杂草,一边说:“这些年特别感谢国家政策扶持,感谢村里领导对我的照顾。虽然比别人苦些、累些,但我心里头还是热乎乎的。我其实还有我自己的想法的,我想以后还种小麦,然后用麦子来养猪,形成产业循环;我想投资一台插秧机,提高插播效率;还想在板桥那搞一块地做钢构仓库和晒场,方便储存和运输。”这是个有思想的现代农民,这是个有志气的贫困户。虽然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但她挺过来了,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自己后半生的美丽芳华!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