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她正在工地上劳动,对面八位,她是唯一的女性。家中男人与来访者在跟前交流,她静静伴随,默默倾听,眼神坚定,嘴角轻抿。寻着空隙与她略一交谈,便发现她其实善谈、有想法,为人质朴,更难得是一位外地媳妇,从500公里之外落脚群山之间的村落。
千里之外结情缘
她叫姜佩华,上海松江区人,九四年与大关旵冲村土岭组朱家老二在上海菜场相遇、相知,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旵冲、上海两地奔波七年后,为寻求大家庭的更好发展,机缘巧合之下,夫妇二人于2001年在上海松江承包了60亩田地,主要种植桃树、蔬菜,并养了一些鸡鸭。朱家大哥一直在老家养殖牛与猪,后因价格不景气与媳妇一起到松江帮忙。自此,两家人在一口锅中吃饭,一晃就是十六年。
春风化雨育子女
姜佩华原先念了初中,儿子与侄女出生后,两个小孩的学前教育都是自己亲力亲为。虽然农活担子不轻,但姜佩华仍坚持督促两个孩子的学习。或许家长辛勤劳作、踏实肯干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长大后,两个孩子在学业上基本无需家长操心。姜佩华儿子于2013年考取了沈阳农业大学,并选择农学专业,规划以后带着专业技术回家,为家庭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侄女目前在桐城中学念书,名列前茅,未来可期。
返乡创业续梦想
2017年,姜佩华夫妇所承包田地被征收了。加上三年前大嫂身体机能出现了问题,从此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大哥预备陪同大嫂回桐城老家。其实,大哥自己在儿时就因一次意外落下了终身肢体残疾。小妹夫妇在上海打工,孩子在东华大学念书。而远在老家的三弟去年中风发作导致行动不便,三弟家中还有两个小孩在念书,共同生活的老父亲也已经84岁高龄,他们虽勉强可以对付过活,但到底需要有亲人照应。姜佩华夫妇商量后,同年8月决定一同返回旵冲发展,姜家父母一如既往支持女儿女婿的决定。
姜佩华夫妇先帮助大哥盖房子,多年不在家,原先只有一间屋供老父亲居住,2017年在原地基上盖起了三间屋,距三弟家大约只有二十米。大哥身残志坚,头脑灵活,据其分析,一来家乡人多外出务工,村里有山地可以承包,二来自己多年享受低保,自主创业可以减轻社会负担,好的话还可以带动周边就业。多年相处,一家人彼此信任、心意相通。并且有先前的养殖经验,姜佩华夫妇与大哥一拍即合,决定申请一块土地,先养猪,再逐步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名字早已想好——天鹰,让创业梦想像天上雄鹰一样飞得高远。
朱家打算承包的这块毗邻旵冲水库的山地属于村民自留地,由旵冲村两委出面协调,十多户村民了解情况后一致同意出租,首期五年。大哥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了一年期5万元的免息贷款,缓解了建猪舍预计20多万元的资金压力。村、市两级帮扶联系人及帮扶单位市发改委帮助申报的家庭农场项目已经获批,同时也拿到了营业执照。兽医束医生对朱家的20头小猪仔相当熟悉,每隔十天半月就要见到一次,指导开展卫生防疫、猪粪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这两天,自建猪舍刚刚上梁,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姜佩华一家人翻开了充满希望的未来新篇章。
姜佩华曾说,种田能让人聚在一起,一家人和和美美的便是福气。为了少年时期的共同理想,在党的帮扶政策下,大哥出智,自己和丈夫出力出资,待事业发展起来,带动三弟等贫困户就业分红,争取早日从接受社会资助转变为反哺社会,为家乡做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