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甲镇位于桐城市西部,下辖8个行政村,为纯山区镇,全镇共有林地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其中公益林8.4万亩,是省级森林城镇、省级生态镇。黄铺、石窑、三新、葛湾四个村系省级森林村庄。
近年来,该镇坚持以“林业先行、生态立镇、产业兴镇”战略,以林长制改革工作为总抓手,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持续掀起造林绿化热潮,全镇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强化机制建设 让工作转起来
该镇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建强工作队伍,持续广泛宣传,坚持真督实察,切实提升了林长制工作水平。
筑牢工作基础。全面建立镇、村两级林长制,成立了由镇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镇级林长,班子其他同志任镇级副林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村级林长、副林长的组织体系,全镇范围内实现林长全覆盖。设立镇级林长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镇级负责同志和15名镇直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主要协调解决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立专门林长制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承担具体工作任务,全面推进任务落实。
压实工作责任。实行林长制网格化管理,将全镇林地划分为31个网格,各村干部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分别到相应网格任网格员,把46名镇干部分别划入网格组,牵头负责网格内山场安全、林业培育、林业资源使用等各项工作,每个网格均至少安排一名懂林业的技术干部,现已建成一支100多人,融合林业、水利、土地、环保等功能的林长制干部队伍,形成了“一个网格、一名镇干、一名村干、一名林业技干”的格局和人人“盯”住森林的生态安全网。同时,在林场明显地段设立林长制公示牌,公布林长名单及电话号码,做到了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责任到人。
严格工作督察。重点围绕“6个1”抓好林长制工作落实,即每村竖立一块牌子、每季开展一次调研、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两周进行一次督查、每个网格研究一份对策、建立一林一档。同时,将林长制工作纳入村年终考核,镇督查办重点对林长制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察、定期巡查,督察结果与村级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评价挂钩,通过完备的督察考核机制倒逼工作落实。
强化生态保护 让山林绿起来
该镇切实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修复,强化各类执法监督管理,科学预防治理各类森林灾害,在“管绿”“增绿”“护绿”上取得了积极成效。
有效管控山林资源。在全市率先出台了《禁捕、禁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通告》,保持高压态势,依法、从重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行为,对全镇涉林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地毯式清查,整治处理占用林地行为7起,震慑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建立信息员网络和有奖举报制度,重点加大对盗挖映山红、兰草花等古树名木及野生植物的管控力度,加强对野生大雁、野猪等保护力度,目前已接到群众反映35起,现场制止16起,联合森林公安执法4次,行政处罚8人次。
有序推进山林增绿。扎实做好春季植树增绿“定地点、定树种、定工作量”的三定工作,着力实施“增绿增效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产业富民工程”“绿化示范工程”等四大工程,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狠抓森林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镇新造林1180亩,森林抚育3100亩,封山育林1200亩,退化林修复1400亩。
有力保护山林生态。牢固树立“守林有责、守林尽责”的理念,全员发动,加密巡查,死看硬守,严把森林防火关。针对森林资源分布广、人员流动性大、森林防火工作季节性明显等特点,科学研判,在气候干燥炎热、群众集中祭祖等时间段,做好四个方面工作。设卡口,在重点时间段,分别在文昌街道境内的花园桥路口、桐舒交接的老关岭路口和牯牛背水库大坝设立三处检查站,对进山所有车辆逢车必拦,检查有无携带祭祀纸品,宣传森林防火法规。抓宣传,在入山主要路口设立3处森林防火宣传点,组织宣传车10辆,沿路树立标牌、标语、警示红旗160余处进行宣传;发放《致外来进山人员的一封信》15000余份;印制温馨提示5000份发到辖区每一户家中。强教育,重点抓住对“七种人”的教育,即:对生产作业人员的作业教育,对零散入山人员的提醒教育,对辖区居民的的入户教育,对祭祖人员的防火法规教育,对吸烟人员室外不许吸烟、不乱扔烟头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防火基础知识教育,对智力障碍人员监护人的责任教育。通过上述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防火至上”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早处置。及时更新细化应急预案,投入10余万元购置应急物资,镇村组织了民兵应急队伍350余人,全年组织应急演练4次。同时,加强松材线虫病等疫情监测,第一时间发现处置,并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责任压实到村,对防控不力的严格问责,全力防止各类森林病虫害疫情的发生和扩散。
强化项目带动 让群众富起来
该镇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引入林业大户发展林下经济,在增绿护绿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成为了保障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同时,大力实施“森林+”系列项目,带动群众增收,让群众富起来。
“森林+创业”——全镇200余户农民自主发展中药材、猕猴桃种植和苗木花卉等,户均收入超10万元。
“森林+就业”——全镇有1000余人在林业项目基地就业或从事林业相关务工,人均收入超2万元。
“森林+旅游”——杨头村森林覆盖率达95%,是个天然“氧吧”,桐城最高峰在此村,每年吸收了市内外广大游客来此休闲旅游,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仅此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近1000元,马鞍寨林业生态园、白茶观光园,每年吸引游客近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周边林农的收入。
“森林+项目”——葛湾、黄铺生态综合治理项目,补植林木350余株,改造低效林20亩,退耕还林、退宅还林12亩,区域环境进一步优化。
“森林+企业”——该镇引进的双创公司白茶基地通过整理低效林,首期流转山林地面积600余亩,涉及租用25户山林,户均租金超过1000元,带动86人在基地就业,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其中还有7户用贷款和土地作价入股,除每亩50元保底分红外,前期按入股额的5%每年给予分红,林业“三变”的改革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到基层群众。坐落在石窑村的马鞍寨林业生态园,拟投资1.1亿元,现已流转闲置山场1575亩,在不破坏森林覆盖率的基础上,还完成了采摘园、杨树林、国外松等300亩造林任务,该项目后期还将继续流转土地,实现葡萄、石榴、猕猴桃、薄壳山核桃等特色经济林经营示范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目前,该项目通过“企业+农户”模式,已带动周边100人就业增收,22户因流转林场获得固定收入。安吉芳羽集团投资1.6亿元,现已在葛湾村、石窑村流转土地林场2000亩。该项目通过流转群众闲置林地,打造集生态茶园、森林氧吧、植物观光园、花卉种植园、茶文化传播与展示为一体的现代林业项目,项目涉及流转143户农户山场,仅租金一项农民可增收20余万元。黄铺村成立了富民花卉种植合作社,利用沿库、沿路边闲置土地种植紫微300亩15000余株,香樟、广玉兰等200余亩,销售后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带动120户410名群众增收致富。安徽仙龙湖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在黄铺村流转山场,种植油茶和薄壳山核桃,解决了44名农户的就业问题。据初步统计,通过企业带动,全镇各村集体增收达12万元,带动林农增收达500余万元。
强化责任落实 让问责严起来
该镇严格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制责任制,让林业发展不再被认为只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林业发展有了扎实的制度“靠山”,让生态责任落得“更实”。制定出台了《黄甲镇林长制责任追究制度》、《黄甲镇林长制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建立林长制考核指标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绩效工资发放和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落实,对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每次表扬的在年终考核中加10分。2017年石窑村因“林长制”推进成效明显,被通报表扬2次,目标绩效考核加20分,该村的目标绩效考核总分名列全镇第一。对“林长制”工作落实不力的黄铺村,及时启动了问责,对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去年以来,就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林长制工作开展专项督查8次,印发通报7期,批评通报13人次。对一名未完成造林任务的村总支书记进行停职,免去了一名因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不力的村党总支副书记的职务。通过严格问责,大大提高了镇村干部落实“林长制”自觉性和主动性。
下一步,该镇将以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为基础,着力深化林长制工作机制,探索林业发展新举措,构建社会参与新氛围,做到“增绿有成果、护绿有创新、农村得实惠”,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镇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业经济稳步提升,林农收入持续增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8%以上,实现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林农综合收入年增长10%以上,全镇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