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桐城市文昌街道碧峰村创新发展山民变市民

2018-01-0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华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桐城市文昌街道碧峰村以前是有名的穷山村,该村超前规划,创新举措,并积极付诸行动,经过10几年持续发展,山下变成了城市,山上变成了桃花园,山民变成了市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大大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获得感。该村成了山区村发展的新模板。

碧峰村一半是山一半是平原,山上村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山区资源有限,也无法靠山吃山。山上修路,成本极其高昂,由于居住分散,也无法实现各个自然组互通。该村改变思路,10年前在交通发达的平原区域筹建走马岭、王瓦、大蛇塘三个集中居住小区,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尽力降低建房成本,引导鼓励村民从山上搬迁到山下,至今三个集中居住小区汇集着山区90%的村民,小区建设按照城市小区的标准不断完善。同时谋划富民产业发展,引进桃花源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对低效坡旱地和闲置的山场林地进行流转开发,种植桃树等经果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富民效益最大化。

“小时候我去学校读书,要走4余公里的山路。现在我的小孩好了,附近有学校,读书很方便了。”想起自己读书爬山路的辛苦,从海螺组搬迁到王瓦集中居住小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昌定感慨万千。陈昌定原来住在海螺组一个小山坳中,父亲患重病去世,家里为父亲治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的积储,而且负债十几余万元。住的房子也是土坯房,雨天还漏雨,对新房十分渴望。王瓦集中居住小区竣工后,陈昌定如愿搬进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的单门独户楼房,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搬迁以前,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靠种地,离城近了,母亲詹桂兰做起了小生意,从一名地地道道农民转身为个体户,陈昌定本人也于今年5月份考取了文昌街道后备干部,现任职于碧峰村,爱人在杭州务工。今年,他家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顺利脱贫。陈昌定说,作为地道的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一直是他的梦想,没有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我们搬迁到走马岭集中居住小区后,我就进了公司务工,一个月有3000多块钱。我还可以照顾家里,感觉特别好。”近日,在桃花源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务工的汪琴高兴地说道。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无产业带动,只能在家靠山吃山,日了过得很贫穷。现在好了,桃花源生态农庄有限公司把村里闲置的山场、林地等进行森林康养,种上了油桃、油茶等,穷山沟瞬间变成“桃花源”。如今山区村民们不但坐在家里享受稳定的桃花源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山场林地流转租金收益,许多村民还成为桃花源生态农庄有限公司员工。农村“三变”改革,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正在碧峰村落地生根。

“现在我们住在集中居住小区里,单门独户的小楼房,门前宽敞的水泥路,屋后是成片绿化带,清澈的河边从小区边流过,晚上有老人们带孩子在河边散步的,有大妈们在广场上跳广场舞的,有年轻人沿着河边跑步,生活非常惬意、欢畅,不搬迁,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爸爸妈妈没有给我们楼房,党和政府却给我们送来了,这么好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要听党话、跟党走,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近日,从山区张湾组搬迁到王瓦集中居住小区张羽的一脸笑意地告诉笔者。

从2015年以来,碧峰村为了改造集中居住小区的生活居住环境,共投资二百余万元,对小区的地下雨水和污水进行分流,垃圾进行清理,杂草进行清除,种上了桂花、香樟和女贞等花卉苗木,对小区内道路进行了硬化,对小区附近的河堤进行绿化,河道进行清淤,并在河边增设防护栏,拆除小区内违章搭建建筑等。舒适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引领着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的提高。

“实行搬迁和发展产业的办法,增收渠道多起来了、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住得安心、有事做、能致富。” 碧峰村党总支书记吴成明介绍,明年该村还将启动王瓦集中居住小区三期工程建设和申报大蛇塘集中居住小区2018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华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