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乡镇

桐城市“四突出、四强化”聚力脱贫攻坚显成效

2017-10-17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秩名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 脱贫攻坚

        桐城市针对贫困人口点多面广,扶贫任务比较繁重的实际,按照“村出列、户脱贫”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既定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全市已有4万多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一、突出全面发动,强化各方责任。一是坚持领导领衔。强化责任担当。我市成立以书记、市长为双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市委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统筹谋划、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强化联系帮扶。市级领导每人重点联系1个镇、包保联系1个村、直接帮扶2户贫困户。9名市级领导领衔负责13项重点任务,督促落实具体举措,加快推进扶贫项目到镇到村、到户到人。强化统筹调度。市级领导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每周调度,通过市委常委会、常委扩大会对常规工作每月调度,对紧急工作任务随时调度。二是坚持全员包保。完善脱贫攻坚定点帮扶清单,选派26名副县级干部和26名市直机关干部驻村帮扶,72个市直单位结对帮扶26个重点贫困村,每个村都有1名副县级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名副队长、1名扶贫专干。调整充实市扶贫办班子,抽调12名精干人员集中办公,加强部门工作力量。扎实开展“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每双月底汇总工作开展情况,加强联系调度,形成“没有与脱贫攻坚工作无关的部门和单位,没有与脱贫攻坚工作无关的党员和干部,没有与脱贫攻坚工作无关的工作和任务”大扶贫工作格局。三是坚持广泛参与。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安排龙头企业、十强企业、明星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50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带头联系贫困户。鸿润等企业面向贫困户,提供3400余个就业岗位,且每人每月另增工资200元。金瑞古井酒店与石窑村签订高山蔬菜销售合同,中森生物公司每年帮助贫困户销售茶叶1.5万斤,户均增收1000余元。盛运集团等企业提供资金为帮扶村代建茶厂、扩建茶园。针对因学、因病、因灾致贫的困难群众,企业纷纷扶危济困,组织职工捐资捐物,累计捐助物资1100余万元。市“关爱女孩网”、“情系爱心联合会”助学困难青少年510余名,集中助养特困青少年10名。

  二、突出抓主抓重,强化攻坚突破。一是提升基础优环境。加大交通等工程投入力度,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6个重点贫困村修建道路229公里,今年追加投入1183万元,新建道路18.2公里。推进饮用水安全提升工程,通过延伸已建自来水厂管网等方式,确保今年底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积极推进当家塘整治、小型水库加固等工程。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有力保障贫困村生产生活用电。二是因地制宜扶产业。强化项目落地。成立市产业扶贫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产业扶贫项目审核、批复和实施,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到村到户。投入5600余万元实施到村项目175个,精准调控资金使用,项目启动实施即预拨资金40%,建设进度达90%再支付50%,项目验收审计后拨清余款。在2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建成80千伏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每村每年可增收8万元。投入1200万元实施到户项目2.02万个,惠及贫困户1.7万户。强化金融支持。增加小额信贷风险保证金4500万元,提倡“户贷户用”,鼓励贫困户自我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截止目前,全市小额信贷投放5.45亿元,覆盖16957户,覆盖率73.2%。三是尽心尽力保需求。在扶智上下功夫。对贫困人口就学进行全程资助,学前教育每人每学年资助2000元,小学、初中寄宿生每人每学年分别资助1000元、1250元,普高生除免除学杂费每人每学年资助2000元,中高职学生除免除学杂费每人每学年资助3000元,对大学生、研究生分别给予助学金4000元及8000元、12000元的助学贷款。省示范高中在自主招生中,对贫困生给予适当倾斜,已有符合相关条件的8名贫困生顺利录取。今年以来,市本级财政支出教育资助491万元,全力保障贫困生完成学业。在扶技上下功夫。实施就业兜底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各类就业技能脱贫培训1500人。设立“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者灵活就业,每人每天可增收40~80元。引导有创业能力贫困人员自主创业,已有1人获得10万元创业贷款,两年期内全额贴息。开发公共服务岗位40个,通过购买服务解决贫困户就业。开发居家岗位105个,使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从事家政服务、物流配送等工作。在安居上下功夫。今年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96户309人,9月底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实施危房改造2143户,其中998户由市财政投入1400万元进行改造,现已全面竣工。在健康保障上下功夫。市财政安排1790万元,用于“351”“180”政策报销及为贫困户代缴新农合保险,为59522名贫困人口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51”补偿平均报销比例达82%,“180”保障平均补偿比例达88%。四是严密设防重兜底。把社会兜底工程作为脱贫攻坚最后一道保障防线,应保尽保。全市建档立卡五保户2868户3218人,低保户2899户8244人。将分散供养从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325元,将农村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4968元提高到6180元,共发放保障资金1386万元。安排财政资金496万元为所有贫困户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强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将22家各类养老机构列入质量服务提升名单。

 

  三、突出问题导向,强化工作基础。一是加强业务学习。丰富业务培训。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基础工作培训会,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0余场次,培训范围延伸到组,有力增强基层干部扶贫业务能力,提升脱贫工作成效。开展对标学习。今年市四大班子负责同志分别带队赴外地考察学习脱贫攻坚工作,到山东省潍坊市现代农业培训中心考察学习并举办为期4天的脱贫攻坚暨产业发展提升专题培训班。对照先进,充分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加强业务检测。经常性检查全市各级干部脱贫攻坚政策掌握情况,结合市三干会等会议,采取不预先通知方式,发放脱贫攻坚知识测试卷,得分情况作为脱贫攻坚考核工作重要依据,不合格的通报批评、督促“补课”。二是务实工作作风。强化密切联系。出台《关于进一步严格选派第一书记管理实施办法》等系列文件,强化与贫困群众密切联系。规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每人每年走访不少于200户,市直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走访不少于5户,市直帮扶联系人每年走访不少于12次,驻村扶贫干部每年驻村不得少于220天。夯实工作基础。坚持“四清四建”,逐户清查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清查真实收入、清查群众需求、清查脱贫具体措施,建手机短信平台、建脱贫攻坚档案资料、建帮扶台账、建产业脱贫基地,充分落细落实“一户一策”。规范软件资料,对扶贫手册等进行全面检查核实,对内容不全、逻辑不清、信息不准的,不折不扣严格更正到位。严格工作监督。推行“AB工作日志”制度,记录每天扶贫工作进展,月底接受检查,切实提高扶贫工作效能。建立扶贫工作微信群,要求扶贫干部及时亮晒工作情况及成效。定期或不定期通过电话抽查、随机抽查、实地暗访等方式,严格检查扶贫干部在岗及工作推进情况,检查结果全市通报并与本人年终绩效考核挂钩。三是注重创新方法。创新宣传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各级扶贫政策。文昌街道创新开办“扶贫夜校”,把课堂设在农民家中,方便群众就近学习掌握扶贫政策。积极利用手机微信、送戏下乡文艺巡演等方式为贫困户宣讲各项扶贫政策,全面提高贫困户政策知晓率和工作满意度。探索党建引领。探索建立“支部+合作社”“支部+能人”“支部+党员”带动模式,将支部建设、党员队伍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多家。选优配强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整合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级能人大户、机关帮扶单位和企业结对帮扶资源,帮助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外出务工等方面难题。向阳村支部牵头成立打桩劳务协会,累计转移就业463人,人均年收入4万余元,其中贫困户20余户。加强龙头带动。重点打造黄甲镇3个茶叶产销龙头合作社,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解决了贫困户卖茶难问题,带动8个村贫困户茶农脱贫,共有入社贫困户357户1428人,户均实现纯收入1.5万元。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每年举办樟枫桂花节等系列活动,为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四、突出督查问责,强化脱贫实效。一是严格自查自纠。镇、村每月对重点工作和基础工作完成情况,一一对照,全面自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特别关注进度缓慢的重点任务,存在问题的基础工作及时改正。各村自查自纠情况在QQ群或微信群及时上传,在各镇每月重点工作调度会上逐一汇报,确保所做工作手册有痕迹。二是严格互查互促。每半年开展一次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督查。成立15个督查组,每组3人,每次2天,互查互学,共同提升。明确评分细则,督查结果在全市范围内发出通报。对互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细致地反馈至各镇街道和市直各部门,实行台账管理,每月反馈整改结果,整改不到位不销号。三是严格问责问效。全面压实市、镇、村三级责任,力促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成立2个联合调查组,到镇、村和贫困户家中,通过调取原始资料、谈话等方式,对反馈问题逐项逐户调查核实,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对89人进行了问责处理,其中党内严重警告5人,党内警告31人,诫勉谈话53人。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秩名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