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安徽电视台《夜线60分.涓涓行动》讲述了一位年迈父亲含辛茹苦照顾瘫痪女儿和精神病儿子四十余载,如今自己病重仍牵挂着儿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感人肺腑,也牵动着许多人的心。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桐城市大关镇台庄村台庄组村民王寿和。
在一间黑漆漆小屋子里面,现年83岁王寿和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床上,他骨瘦如柴,额头上有一个黑黑的包块,那是由于一次意外的磕碰,感染造成的,然而更大的健康问题则是他那鼓鼓囊囊隆起的肚子里,那是小儿疝气,它折磨消耗着王寿和。但是他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两个不能独立的儿女。
大女儿王习云,今年55岁了,童年时得了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但性格十分开朗。然而祸不单行,家里一次房子意外倒塌,导致她脑部受伤,精神从此不太正常,已经10多年没有在床上睡觉了,都是王寿和一个人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
三儿子王习祥,现年51岁,17岁在外地打工时,受过一次较大的刺激,从此落下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已经在家里休养了30多年,他沉默寡言,从来不和别人交流,也是父亲王寿和一直在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王寿和有四个子女,二女儿和小女儿成家立业。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妻子就去世了,他并没有续弦,而是把全部的心血都用在了孩子们的身上。王寿和早年就得了小儿疝气,但为了把子女抚养大,他一直没有上大医院就诊。今年春节,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两个女儿把他送到了安医附院,考虑到年岁高,手术风险太大,最终还是放弃了手术治疗,回家调养。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穷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它耗尽了王寿和的一生来弥补,也是家庭困苦的源头。虽然日子难过,但是恩情并没有缺失。王寿和家有二亩多田,这是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为了养家糊口,王寿和长年累月奔波劳碌,早上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牛还多,农闲时间,他还扎扫帚到处贩卖,补贴家用。
妻子在世时,他为了赚钱养家曾远赴外地砍树伐木,修建水坝,先后六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日历翻到1975年,一场暴雨过后,家里老房子塌了,大女儿被砸伤,从此落下了精神方面的病根。他就在外面搭建简易棚子,待了两个多月,缺吃少穿的时候,乡邻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王寿和把吃的穿的都给了嗷嗷待哺的孩子们,自己经常忍饥挨饿。在村民的帮助下,建好了新房子,王寿和把几间宽敞明亮的房子给几个子女住,自己住在最小最暗的房子里。冬天,为了怕大女儿受凉,他从山里买来木炭,24小时不间断为她烤火;夏天,孩子要吃冰棒,他几乎跑遍了上下街头。
感恩的话还没有说完,牵挂的人还未独立。王寿和从医院回家后,在病倒之前,他还拖着病重的身子为厨房堆满了柴火,为儿子的床铺换上了凉席。
舐犊情深。如今的王寿和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他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两个不能独立的子女。目前,王寿和的二女儿和小女儿回家轮流照顾着父亲、哥哥和姐姐。
四十五年如一日,王寿和既当爹又当妈,悉心照顾着瘫痪女儿和精神病儿子,在当地被传为佳话。王寿和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份亲情、一份沉甸甸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