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以来,桐城市遭遇罕见强降雨天气,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桐城市多措并举开展洪涝灾害期间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一、应急响应及时。洪涝灾害发生后,桐城市卫生计生系统转入临战状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桐城市卫生计生委成立了卫生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信息及后勤保障小组,组建了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小分队,迅速派遣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处理小分队奔赴各灾区。洪涝灾害期间,该市卫计委建立每天晨会制度,对当前前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总结通报,对下一步卫生防疫工作进行统一协调部署,确保信息和政令畅通。
二、宣传培训到位。一是开展群众性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现场讲解、安置点张贴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群众宣传洪涝灾区的卫生防病知识、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截止7月26日,共发放宣传单20000余份,宣传画500余张。二是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督促所安排专业人员每天对各医疗安置点进行指导和巡查,实现灾害期间疾病防控“全面覆盖”,对集中安置超过300人以上的灾民安置点,均选派疾控专业人员驻点指导,不漏环节,不留隐患。同时积极联系邀请省、市级专家到桐城市指导灾后防疫工作,共组织全市卫生医疗机构相关业务集中培训3次,实地培训村医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达100余人次;各乡镇级卫生救灾防病工作培训班19次,培训人数达387人次。三是开展送医上门和志愿服务活动。洪灾过后,灾民逐步从安置点回到家里,志愿者在行动,市、镇、村卫生医务人员和计生办工作者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上门开展走访慰问和医疗服务活动,为困难家庭送去送去生活用品,同时会同民政等相关部门力所及时地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三、工作措施全面。一是建立起灾后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洪涝灾害期间,安排专人24小时轮流值班,对全市灾区与灾害有关传染病发病情况实行日报零报制度,并及时监测、分析及反馈,重点加强对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腹泻病以及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乙脑等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等重点疾病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二是开展饮用水消毒和饮食卫生管理。重点抓好水源保护和安置点饮用水消毒,把饮用水消毒措施、药品落实到每户每家,保证分散式和集中式供水安全卫生,防止水源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对集中式供水强化净化消毒处理,累计向各镇灾民安置点发放消毒片(漂白精片)近200箱。三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点抓好环境清理和消杀工作,组织参与和指导发动群众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对水淹地区和居民住宅、厕所、垃圾点、临时安置点等场所全面实施药物喷洒消毒和卫生处理。截止到7月25日,全市累计消毒面积达100749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