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理论,用意识规范行为
叶明是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人。他是“二代”村官,在做生意赚足了钱,不再为生活发愁之后,2011年,44岁的叶明被吸收进村两委任营长。2014年4月,时任副书记的叶明全票当选支部书记,同年8月又高票当选为村主任,千斤重担一肩挑。
上任之始,他就把“天天有激情,时时守规矩,事事有担当”三句话作为村训,把“不做甩手掌柜,不做点头先生,不做童养媳妇”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他的办公桌旁粘贴着一张红纸,除了上面提到的几句话,还有一句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纸张正中有一个大大的“忍”字,这非字非画的拼图昭然了主人的自我追求和自我约束。叶明组阁的村两委班子是能干的。除妇联主任汪亚平外,支委杨典府、文书吴文琦、营长戴泽正都是新入职的。他跟两委一班人开诚布公,干部有两种,一种是群众最反感的,只图吃香的喝辣的,为自己谋利。一种是群众最欢迎的,为群众做实事,也是为自己的政治荣誉而战。我们应该做哪一种?2014年8月28日选举结束,9月3日,村两委的承诺书上墙,核心意思是:不当逃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
叶明从抓学习入手,统一班子思想。每周一次的例行学习,从“如何加强村两委团结”开篇,学习了“基层领导干部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怎样增强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如何提高服务能力”、“如何提高说话艺术|”等一系列理论。学习材料上那些圈圈点点,是理论入脑入心的痕迹。用理论武装起来的头脑是强有力的,是遇事不推诿、说话能算数的。
大走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东郊村地理位置特殊,铁路线把这个不到1700人的村分成了两半,一半在城里,一半在城外。城里部分属商贸城区域,城外部分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全域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2.6公里村级主干道是砂石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全村没有一户用上自来水。群众反响强烈,干群关系紧张。几年来,村干部做拆迁动员,群众不买账。因拆迁工作无法取得进展,望溪东路的延伸工程一度被搁浅,村书记、主任相继辞职。分工的点长放话:“打死也不到东郊村当点长了。”
要想群众把村干部当成自家人,首先村干部要把群众当自家人。叶明带领他的团队入户串门,一则联络感情,二则问计于民。张三家在哪,李四家门朝哪边开,心里有了一本帐。群众对村干部有什么期许,对村里发展有什么意见,心里也有了数。他们和群众还就“如果你来当村干部,会怎么做”的话题进行了换位思考。润物无声,有沟通才有交流,有理解才有配合,有信任才有支持。
也就是在这次大走访中,村里为特困户、低保户、残疾人、80岁以上的老人、退休村干部等五类人建立了档案。去年春节前,村两委慰问了这五类人64人次,每人10斤猪肉、20斤大米、10升食用油,共花费2.7万元。钱是从“爱心基金”里来的,村两委带头,每人捐款1000元,并向本地能人发起了募捐。此举在东郊村是开天辟地第一回,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点赞。
攻克拆迁堡垒,拆除干群心间的篱笆
最牵动群众神经的是安置、拆迁。已交付的安置房只有240套,僧多粥少。村两委做足了摸底工作,一是摸清群众住房现状,二是摸清群众思想动态。在保障基本住房的前提下,分房方案出台,一经张榜,群众心里都有数了,没有一个吵嘴的,没有一个上访的。群众说,只要公平,我们没得说。
拆迁动员工作做了一个多月,群众还在观望。村两委一班人嗓子喊哑了,就拿喇叭筒喊,早中晚各一遍。2014年9月26日,龙腾街道成立了望溪东路拆迁攻坚战工作小组,并做好了应对群众激烈反应的预案。村两委先行一步,当晚连夜开会统一思想,第二天一早从自家、弟兄家、亲戚家撕开口子,望溪东路清表工作畅通无阻。开发区大部队开进来时,正如叶明和他的团队们所预料的,让他们把“大清障”变成了“大视察”。
拆迁工作分三步走,首先拆几年来不买账的34户,第二步拆已交了钥匙领了过度费的57户,第三步拆商贸城区域的33户。攻坚战期间,叶明一班人“5+2”、“白+黑”,全部身心都在拆迁工作上,随时随地开会,研究对策。他们每人都配了手电筒,随身带了雨伞、雨靴,随时随地到达问题现场。跑东家拜西家,走的路差不多绕地球一圈了。每当陷入无助状态,他们就在心里默念当初的誓言,重整心情再上阵,一次次啃下了硬骨头。一天晚上,叶明和杨典府在一户“反胡”的村民门外,足足站了2小时,请求他开门谈心对话;在上海打工的陈某,电话不知打了多少遍就是不回来,丈量、评估无法开展。直到最后的期限,叶明撂下一句话:“再不回来,你看着办!”吃硬不吃软的陈某第二天回来了;李瑞来的养鸡场是1984年办的,年孵化鸡仔18万只,年收入18万元以上。他不想被拆,并坚持了多年。去年9月,他终于放弃了坚持。他说:“当干部的称职,说话算数,群众就相信。“在未找到合适的场地之前,李瑞来在打工;李中奇一家9口人四世同堂,花了很多功夫才找到住的地方。他是这样理解村两委的,“叶书记很能干,老百姓都信他。相信我们的困难是暂时的。”
干群间的篱笆拆除了,大家的干劲更足了。眼下,叶明和他的团队正在谋划下一轮68户的拆迁,为自来水进村入户奔波,为兴修当家塘找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