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桐城二中举办了新一期道德讲堂,特邀该校语文组占淑红老师主讲“有情有义伟丈夫——我眼中的苏轼”,占淑红老师用大量鲜活的资料再现了一代大家坎坷经历、高尚的情操以及无人能及的文学成就。

占淑红老师首先回顾了苏轼的人生经历,指出苏轼在凤翔初入仕途,那时他务实进取,改革筏运,疏浚东湖,到太白山求雨,展露青年才俊的政治才干;39岁时,苏轼任山东密州知州,在勤政为民之外,更多关注起国家边防的安全,认为“自仁宗以来,宋朝已呈现贫弱景象。外有西夏契丹虎视眈眈,边患严重;内多骄奢淫逸之徒,安于一隅,不思进取”,并直言进谏,向宋仁宗呈上二十五道策论,充满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54岁时,苏轼再贬杭州,他设立专门收治穷苦病人的“安乐坊”、组织民众治理“六井”、实施西湖“综合整治工程”,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宽免老百姓下欠的公债等,切切实实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直至暮年,苏轼仍难逃厄运,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即今海南岛),处境艰难,“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而苏轼乐观向上,引导当地老百姓挖井取水、研制医药、重视农桑、开辟学府而发展教育等。纵观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均能坦然面对,为官一任而造福一方,实现了知识分子“修身齐家”与“兼济天下”的情怀。
苏轼的有情有义,还表现在兄弟情分上。苏轼与苏辙从小政治上志同道合,文学上互为知己,生活上互相照顾,堪称千古佳话。如,苏轼外放密州,其弟时在济南,两地相距不远却相见很难,苏轼失望中曾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入狱后,平日里好友人人自危不敢出头,其弟苏辙备受牵连而日子难过,却毫无怨言照顾苏轼家小,并一再上书愿意免官为兄赎罪。后来,苏轼被贬儋州时,苏辙被贬雷州,途中兄弟相遇,境况十分凄凉。弟弟对当地粗糙的面饼实在难以下咽,年已花甲的苏东坡几口就吃光了,笑着向弟弟说:“这种美味,你还要细嚼慢咽吗?”
苏轼的有情有义,还表现在家庭生活中,苏轼人生历经坎坷,婚姻家庭也备受打击。苏轼对结发妻子王弗一往情深,可惜的是王弗27岁就去世,苏轼痛不欲生,10年后写下“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千古绝唱;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历经“乌台诗案”和“被贬黄州”,与苏轼共同生活了25年,46岁时突然病故,苏轼将王闰之的棺材停放在京都西寺,直到十年后,苏轼去世,两人才合葬在四川青州老家。在苏轼的生活中,王朝云同样是一位知己,颠沛流离中始终紧紧相随,相敬相携,相思相念,传为佳话,可惜也先苏轼而逝。苏轼曾言“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亲敬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桐城二中不断丰富道德讲堂的内容,动员语文组老师组织“重读经典”的系列报告,再现历史名人的精神风貌,让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交融,从而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