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 桐城教育

无尽的哀思,奋进的力量!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这一刻,空气凝重。江河呜咽,舟曲含悲。

 这一天,国旗低垂。举国呼唤,亲人归来。

 公元2010年8月15日,按照“头七”的传统丧葬习俗,中国为在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活动。

 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到甘肃舟曲灾区,从四川汶川到青海玉树,亿万华夏儿女以共同祈祷的方式,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灾难远去,家园永固。

 舟曲,不哭!天地之间有我们共同的祈祷

 舟曲,你可曾记得?从灾难袭来的那一刻起,你哭过多少次?

 此刻,让我们陪伴你,把悲伤的泪水洒尽,为至爱的亲人送行。

 厚厚的泥沙,吞噬1200多个亲人的生命。究竟怎样,才能给他们最后的温暖?

 上苍啊,你看到了吗?

 酥油灯已燃烧了七天七夜,幸存者正在为逝去的亲人祈祷。

 用清泉为逝者擦净身体,用简易担架把他们抬出泥淖,把一只公鸡绑在担架旁——这就是舟曲最隆重的送别。

 按当地习俗,逝者灵魂会跟着公鸡一起走,不再留恋过去——这就是生者最大的欣慰。

 厚厚的泥沙,掩去了亲人的踪迹。究竟怎样,才能重新“团圆”?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孩子他爸,我晚上要加班,晚点回家”……一条条短信,记录着亲人最后的交流。

 凭借记忆,痴痴站在房子曾经搭建的地方,向着脚下大声呼喊;夜深人静,拿出支离破碎的全家合影,贴在心口默默思念;一次又一次,拨通熟稔于心的手机号,等待忙音过后出现的奇迹……

 舟曲,不哭!厚厚的泥沙虽然隔离了阴阳两界,却隔不开亲人间的情与义。

 你看,厚重的淤泥埋住了这对夫妻,他们伸出淤泥的两只手,却用一根布带紧紧相连。

 你看,无情的“泥龙”吞没了这对父女,父亲被挖出后,还死死抱住怀中的孩子。

 ……

 舟曲,不哭!天地会听到,我们共同的生命祈祷。

 舟曲,不哭!山河将铭记我们顽强的抗争

 舟曲,你可还记得?从灾难袭来的那一刻起,你奋战了多久?

 此刻,让我们支援你,用民族强大的力量,与无情的灾难抗争。

 舟曲,不哭!请你相信,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纵使面对千难万险,我们也会在你身边。

 咆哮的“泥龙”,卷走了秀美的“藏乡江南”。一半的村庄,掩埋在层层淤泥下……一夜之间,14万人身处险境。

 厚厚的泥沙,把亲人围困。究竟怎样,才能让他们安然无恙?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重要指示后,举国上下又一次千万里驰援。

 三眼峪,你看到了吗?

 白龙江,你听到了吗?

 只要有一线希望,绝不轻言放弃——党中央对灾区人民的坚定承诺,鼓舞着所有的救援力量快些,再快些。

 7天7夜,昼夜奋战,只为废墟中那一声求生的呼唤。

 35小时、60小时、81小时——7天7夜,分秒必争,废墟上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

 舟曲,不哭!山河会铭记,又一次灾难后的爱心凝聚。

 那一个个相互搀扶的感人瞬间,会激起生者对生命更为强烈的珍爱与希望。

 舟曲,不哭!山河会铭记,这一场生与死的顽强抗争。

 那一幕幕抢险救援的动人场面,会比这场灾难更久远地铭刻在国人心中。

 舟曲,不哭!家园会见证我们不屈的奋斗

 舟曲,你可还记得?灾难发生前,你是何等美丽?

 此刻,让我们拥抱你,在这个黯然神伤的日子里,供你温暖,给你力量。

 电力、交通、通信全部中断;180万立方米的淤泥等待清理;数万群众无家可归;唯一的供水系统被完全摧毁……每一种困难,都异常艰巨。

 舟曲,不哭!请你相信,我们是你可以依靠的肩膀,再重的伤痛我们都会与你一起担当。

 短短两个半小时的义演晚会,募集到1.3亿多元善款。

 海量的网民在为你祈福:“让我们一起流泪,一起奋战,一起渡过难关!”

 舟曲,坚强!请你相信,灾难可以摧毁家园,却摧不垮人的意志。你看,三种象征“希望”的颜色正在灾区的土地上跃动:身穿橙色救援服的消防队员,点燃一道道生命之光;戴白手套、系白腰带的交警,打开一条条绿色通道;衣着蓝色作训服的公安民警,护卫一户户百姓安宁。

 你看,各级干部、广大党员正在组织必须撤离的群众转移疏散。虽然连续多日的“降雨考验”仍在继续,紧张有序的部署“决不让群众二次受灾、二次受损、二次受难”。

 你看,父老乡亲们正在自发行动起来。他们背起水箱、小型发电机、电缆、通讯塔架,穿过洪水和泥石,行走在县城内外。这条由肩膀抗起的生命线,让数万名受灾群众吃住有了保障。

 舟曲,加油!请你相信,人在,家园就在。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还将重现水草丰茂、山林葱翠的人间天堂。

 新家园,会有的!新舟曲,会有的!

 一次又一次灾难的考验,百折不挠的国家正在奋力崛起。

 一次又一次心灵的洗礼,坚强不屈的民族正在砥砺前行。

 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救灾机制的完善,更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有了这种强大的力量,共同的家园将会世代繁荣。

【来源:新华社】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