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的全市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后,各地掀起人居环境整治高潮。4月6日—9日,市委考核办安排督查组分三个小组对各镇、街道进行督查,发现各镇、街道都认真落实了会议精神,筹资筹劳机制建立并已全域推广实施,群众参与度高,成效比较显著。
统筹谋划,分步推进,做好“治”文章。根据会议精神,人居环境整治共分三步开展村庄清洁工作:先治脏,清理村庄周边房前屋后、水沟、塘、堰、河道等地方的积存垃圾;后治乱,整理村庄乱堆乱放现象;再治违,拆除无功能建筑和治理乱搭乱建情况,明确各步骤时间节点,集中人力资源,逐一攻坚、梯次推进,为村庄颜值按下“美容键”。
压实责任,完善机制 ,做好“管”文章。为实现人居环境整治的常态长效,将人居环境整治“门前三包”责任制纳入村规民约中,动员各村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每家每户做好责任区内“包环境卫生、包门前整洁、包社会秩序”的管理义务;同时推行“积分制”,将“门前三包”实施情况作为评分内容,每月进行评比,建立“红黑榜”,通过“组务公开栏”公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乡村管理按下“提效键”。
因村制宜,产业赋能,做好“建”文章。借助人居环境整治东风,积极谋划各村发展蓝图,各村重点打造整治“示范点”,完善村庄绿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加强乡村风貌和民俗遗产保护,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发展庭院农业。大关镇旵冲村山清水秀,有非遗文化“桐城歌”,在此次环境整治的过程中,该村通过提升人居环境、美化环境,同时深入挖掘其旅游资源,打造“村落景区”,发展民俗旅游,为乡村发展按下“快进键”。
经费筹集多元化,集能筹之资。各镇设立专项资金,每季度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分,对先进村给予奖励支持,一季度发放奖励60万元;各村民组通过“村民议事会”积极号召村民筹资筹劳;联系乡贤,共谋家乡建设,开展“乡贤反哺”活动。嬉子湖镇松桂村大杨庄戴福明捐资20万元,珠壇村余庄组江觉迟捐资15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关镇何畈村乡贤束长胜出资13万元,用于小元组黑臭水体塘口整治及塘口周边的绿化,此外还表示每年投资3万元,支持何畈村和小元组的环境治理。目前,全市筹资约800多万元,并将资金使用明细账单张贴在“组务公开栏”上,提升群众满意度。
整治队伍专业化,举能用之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各村民小组组长起到了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弘扬“五老精神”,推崇“乡贤治理”模式,选举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乡贤担任村民小组组长。百岭村高摆组以前出了名的“脏乱差”,村民组长高根深“临阵”挂帅,一上任就发动党员、号召群众,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其中,大关镇麻山村实行“塘长制”,对整治后的塘口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由乡贤组长担任塘长,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除了村民组长,对联防长、网格长、村保洁员这些人居环境整治队伍成员,制定奖惩制度与“末位淘汰”制度,压实责任,从中择优。
工作开展联动化,合能用之力。整合“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活动,将“积分制”融合其中,让人居环境整治与乡风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又相互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合力配置。政府各部门与牵头部门通力协作,发挥其职能优势;团委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妇联参与“最美庭院”“美丽家庭”评选,邀请商会各企业家参与日常环境监督,学区在日常教学中穿插文明教育,文化站推进“移风易俗”宣传等。在垃圾清运工作中,各村“小手拉大手”,主动寻求外力支援,降低成本,采取市场化运行模式,将环境清洁工作外包。镇、村、组三级联动,群策群力推进工作开展。
评比监督常态化,行长效之治。对积分评比,落实相应物质奖励,提高群众积极性;对庭院评比,“最美庭院”悬挂光荣牌,提高群众荣誉感;对包片干部评比,片区考核纳入个人考核,压实工作责任;对各村评比,互评互学,树立典型,取长补短。以监督促各项措施落地,镇村干部贯彻好镇“一线工作法”“步行巡查法”工作机制;镇党委书记、镇长、副书记严格落实市“三个一”工作机制;各镇(街)建立党政班子成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联系点,同时要求所有分工村领导、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每季度对所辖村的所有村民组开展一次遍访,各村自主成立人居环境整治巡查小组,建立曝光群,拓宽群众监督举报渠道,实行“日巡查、周通报、月积分、季考核”机制,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