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效有序解决城乡居民各类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难题,强化临时救助兜底保障,今年来,我市共发放临时救助资金186.7万元,惠及1010位困难群众,累计为全市15个镇街拨付临时救助备用金60万元,“救急难”工作实效显著,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临时救助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根据《安徽省临时救助操作规程》和《安庆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等相关文件及指示精神,市民政局印发《桐城市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关于在镇、街道、双新产业园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的通知》等文件,逐步完善“救急难”工作机制,确保困难群众能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今年11月,根据《桐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桐城市社会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将临时救助审批权限下放至各地政府,临时救助时效性、精准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助力脱贫攻坚,强化对“三保障”支持力度。为增强对特殊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力度,市民政局联合市扶贫办印发《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加强与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制度有效衔接,提高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易致贫户兜底保障水平。对易致贫户、易返贫户,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根据致贫原因和困难程度,适当提高救助标准,防止致贫返贫。
及时救助,助力解决疫情、灾情兜底难题。根据《关于做好疫情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文件要求,依托“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设立社会救助热线电话,实现窗口救助与热线救助相结合。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及时下发通知,要求村镇持续加强对困难家庭入户走访力度,确保“不落一户困难家庭、不落一个困难人员”。对因疫情、灾情导致生活困难家庭,简化救助流程,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困难家庭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宣传典型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规范和指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的作用。疫情灾情期间,市爱心联合会、各镇街成立的商会等20家社会组织共捐款130余万元,惠及2000多位受灾群众。“扶贫日”期间,市民政局动员市防疫物资商业协会、青草安全健康防护用品协会、新渡商会等10家社会组织,购买扶贫认定相关产品4万余元用于走访慰问贫困户,高效发挥社会组织帮扶实效。传统节假日期间,动员15个社会组织走访慰问低保户、特困供养户、孤儿及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累计捐助资金9万元,救助5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