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实现桐城经济全面振兴,奋力重返全省“十强”,桐城工业必须做好转型升级大文章,全力打造百亿企业、百年企业、百家名企、千亿产业,致力打造智能制造之都。
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按照《桐城市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完善提升两大优势产业 (装备制造、包装印刷),做精做专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家纺服装、绿色食品、特色轻工)。装备制造业,着重引进和培育整机企业,重点发展高端输送机械、环保机械、先进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加速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包装产业,严格控制落后产能,由低端的日用消费品生产向高端、环保、可降解工业消费品生产转型,家纺服装、绿色食品、特色轻工产业,重在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充分利用我市新出台的“1+3+8”政策体系的引导作用,继续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撬动作用,继续实行技术改造设备贴息补助,引导企业运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二是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速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发展附加值高、符合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兴产业,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全力支持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今年全力推进晨兴机器人、鑫美芝液晶显示模组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业,以盛运环保、中节节能、新瑞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业,以中建材、丽晶、丹凤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养和、安盛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业集聚发展。
三是要加快园区优化升级。突出产业集聚和联动效应,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力度,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新经济开发区和特色工业集中区提质升级,逐步完善融资平台、技术研发检测平台、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公共展示平台等建设。经开区要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精品化、服务化之路,围绕发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立足打造千亿级规模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打造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双新开发区要着力打造塑料包装、物流产业集聚区,把现代物流业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围绕现代物流产业招商引资,实现与塑料包装产业联动发展,完善服务体系,拓展发展载体,按照“依托区位、完善市场、构造平台、整合物流、争创品牌、诚信服务、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南部新区跨越式发展。
四是要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坚持引进一批、扶持一批、转型一批,充分发挥扶持产业发展“1+3+8”政策体系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加速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紧盯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和央企国资,聚焦 “高、大、强” 和 “远、精、尖”项目,力争引进20个总投资超亿元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增强发展新动能;筛选50个左右符合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求的重点工业项目,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系制度,全程跟踪服务,强力抓好落地和推进协调。当前,要全力推进本土企业与央企、知名民企业的合作。鸿润与中国青旅实业、中建材与卓良新材料、新瑞与中建科技、养和与中核、健源与国药等已签约的项目,要一鼓作气再继续扎实推进,取得更大成效。同时,对美祥与中车、中节节能和中国机械工业五建、百世佳与五粮液、宜桐与中烟的合作项目要紧盯不放,争取早开花,早结果。
五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围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利用本地职业教育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式”培养方式,促进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实施企业家高端培训补贴计划。开展优秀企业家评选活动,树立典型标杆。支持组建行业企业家协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职能作用,构建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集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