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卫计委按照“稳中求进,民生为先,以人为本”的总体要求,以“精准服务、精心关怀”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项目帮扶体系,持续改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生活状况。为解决计生特殊家庭生产、生活及养老保障等实际困难,先后推行 “五项”组合保障措施和“四个更加注重”理念,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织牢保障网。
一是提高扶助金标准。特扶对象在享受法定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的基础上,市财政对每人每年增加3600元补助。
二是失能家庭护理补贴发放到位。从2014年开始对重度、中度和轻度失能的老人,每人每年分别享受4800元、3600元和2400元老年护理补贴。
三是做好计生家庭应急救助机制。对当年新发生的城镇和农村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给予每户一次性3000元扶助金;对独生子女死亡后需实施再生育辅助技术的育龄夫妻,给予3000元的再生育补助;对发生意外事故的计生特殊家庭,给予3000元的紧急救助。
四是多举措,扩容救助项目内容。对特殊家庭有孙子、女上学的,利用《桐城关爱女孩网》为其提供上学救助;特殊家庭孙子、女录取高校的,给予3000元助学金;给特扶对象每年办理一份100元的综合保险;市财政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代缴养老保险金;特殊家庭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为其代缴应由个人缴纳的费用,其中参加新农合的报销比例提高5%;为计生特扶对象入院就医开通“绿色通道”;每逢母亲节和重大节日,利用人口基金救助计生特殊家庭;民政部门安排低保及困难户救济时,优先安排特殊家庭。
五是大力推行关爱行动。建立了“一对一,全覆盖”的长效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亲情牵手;每年为特殊家庭办理一份综合保险,在他们遇到突发意外情况提供保障,为平安助力,六年来共办理计生特殊家庭综合保险费211300元;关注身心健康,量身定制健康服务包,免费由家庭医生与他们签约,每年给予一次免费健康检查,对卧病在床的老人上门体检;落实住有居所,先后共对21户住房条件差的特殊家庭住房,进行了重建和改造,计生部门补助资金165000元,推动争取危房改造资金440000元;对有就业愿望的计生特殊家庭夫妻实施就业扶持,帮助联系工作,增加了特殊家庭的造血功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组织志愿者、协会会员为特殊家庭帮耕帮种、做家务活,提供家政服务;对有生育意愿的计生特殊家庭帮助联系医疗机构,并给予费用补助,目前已帮助4个失独家庭成功再生育,并送去再生育扶助金12000元,助其圆梦;每年多次组织计生特殊家庭开展联谊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活动,一些从来不愿意与外界接触的家庭,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状态;按照40户一名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的比例,长期为特殊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服务。
2008年实施计生特扶政策以来,不断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关注关爱计生特殊家庭的新局面,计生特殊家庭在生产、生活、子女就学、住房、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救助,使广大计生特殊家庭真正得到实惠,形成了具有桐城特色的五项政策保障体系,体现“精准服务,精心关怀”要求。在工作中形成了“四个更加注重”的指导思想,即在重视物质帮扶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慰藉;在重视集中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日常关爱服务;在重视统一活动安排的同时,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在重视高层倡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基层参与。
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民生工程的落实关乎广大计生特殊家庭的切实利益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多年来,市卫计委做到严把政策关、程序关、公示关、信息录入关、资金发放关、监督检查关,确保资格确认准确率、资金发放及时足额到位。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社会形象,解决了计生特殊家庭的实际困难,促进了社会和谐。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来开展工作,引入社会工作方法和心理学方法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一系列全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法的实施,全面提升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
据悉,我市2016年新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对象72人,因死亡等原因退出19人,全市累计享受特别扶助520人,其中独生子女伤残169人,扶助标准为每人每月490元;独生子女死亡318人,扶助标准为每人每月510元;手术并发症33人(一级手术并发症1人,每人每月300元;二级手术并发症1人,每人每月200元;三级手术并发症30人,每人每月100元),应拨付资金2984280元。5月份市级财政通过财政专户“一卡通”提前足额发放了特扶资金。
当前我市卫生计委将计生特殊家庭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卫生计生系统重点关注的群体,精准施策,2016年——2018年,在省人口基金会的项目的支持下,每年将对全市计生特殊家庭及特别扶助对象(含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全面实施计生特殊家庭健康关怀行动,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健康体检、送健康包、慢性病补助、大病住院补助、签约服务等健康帮扶措施,目前该工作在我市已全面有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