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概览 > 风俗民情

大路口

2015-06-0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孙传银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我家乡的父老乡亲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喜欢按田的方位、形状取名字,如牛车盘、拐宕、刀把儿、大路口……杂七杂八。这些名字虽上不了地图,但在乡亲们心里,分量却是沉甸甸的。

  大路口原是荒岗,是我祖父经年累月一锹一锄挖出的,用来种荞麦、山芋等旱粮养家糊口。听幺伯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路过“大路口”,战士们看见“大路口”里的山芋已拱开垅土,想买山芋充饥解渴。祖父毫不犹豫,专挑大山芋挖出来,洗净送给战士们。战士们吃罢留钱,惹得祖父一脸不高兴:“你们把我当成卖山芋的吧?可我连称都没带?!”

  土改时,大路口就分给祖父种。五年后,祖父过世,大伯、我父亲与幺伯三兄弟齐上阵,在大路口上方挖出一口水塘,将原来只能种旱粮的大路口改种水稻。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他栽植的秧苗,行距、株距均匀。到了水稻孕穗时,若在田这端点燃一支蜡烛,田那端顺着行可见蜡光。就因为这,大伯当了四十二年生产队长,实在力不从心,乡亲们才他“准奏”“退休”。

  轮到我这辈,我算是“不忠不孝”,初中时便酷爱写作,离开田园。值得庆幸的是堂弟(幺伯之子)技校毕业承继祖业,又把大路口这块地本质还原,调整种植结构,盖大棚种植无公害蔬菜。寒冬的鲜嫩黄瓜、西红柿和早春满芯儿的大白菜,供不应求。堂弟又把大路口种出了名声。

  四月初,村东头远房二叔家两个儿子成年娶妻,房不够住。兄弟二人必须有一人分出去,另觅地皮盖房。国家规定基本农田里不准建房,二叔找到堂弟,决定用自家一块上等基本农田换大路口盖房。换,既落人情又占便宜。但这是祖地,兄弟姐妹们意下如何?堂弟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堂哥(大伯之子)打去电话。堂哥说过几天他回故乡,帮族叔找地皮。七日后,二叔去大路口迎接堂哥,等了大半天没见人影。这时,堂弟心急火燎地跑过来,说堂哥被孙大发用专车直接从机场接回家了。孙大发是堂哥中学时同学,家有三台大巴车跑省际班线,每年纯收入200万元雷打不散,最近又老来得子,早想求得堂哥这位洋画家的墨宝增添喜气。

  “老同学愿出何价?”堂哥问孙大发。

  “你开口我不还!”孙大发承诺。

  “60万元!”堂哥开价。

  “小意思!”孙大发立刻从保险柜中取出6扎、每扎10万元人民币。堂哥朝人群中一瞅,叫过族叔帮忙拿着。接着,堂哥认认真真地作了一幅“喜庆有余贵子图”,画得非常成功。孙大发乐得合不拢嘴,忙差人裱上。

  堂哥婉言谢绝孙大发午宴,要立刻飞回美国。二叔急了,一把拽住堂哥:“大侄子,叔求你那事还没办呢。”堂哥附上二叔耳朵:“您老就别再打我大路口主意了,您手上拿着的够在城里买套商品房了吧。”

  愣了半天的二叔才明白过来时,堂哥已被孙大发亲自驱车送往机场了。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孙传银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