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概览 > 风俗民情

渐行渐远的乡俗——哭嫁

2015-03-05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徐庆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乡俗 哭嫁
         哭嫁,是乡里(安徽桐城)旧时婚礼前,女儿家一台经典的“折子戏”。女儿明天要出阁了,另立门户,和夫家共同生活,母女难以割舍之情将充分表达。晚上,母亲千叮咛、万嘱咐,说到动情处,母女相拥而哭,女儿婚嫁当日上轿时,母亲也要嚎啕大哭的,这就叫哭嫁。外地人忌讳婚前大哭,我乡俗谓之哭嫁,越哭越发!

  小时候,出阁女之家是我必去看热闹的地方。邻人家的大姐要婚嫁了,进出她家的客人特别多,伯母、婶娘,附近亲戚及近邻都要为她烧个茶(乡俗——罐煨肉、鸡蛋、挂面的食品叫烧茶)。出嫁前二、三天,男方备好的鸡鱼肉三牲及烟酒、新衣等礼品几个抬子送来。年长福寿双全的邻居奶奶,为嫁妆整理好,收拾停当。传说有一富贵人家嫁女的“全福嫁妆”到了男家,嫁妆中的灯盏挂子、灯盏窝子的香油灯,由于疏忽少了一根(类似今日牙签)木或竹的灯草拨,成了一个小遗憾!大妈、小姨们忙前忙后,厨师通宵达旦,菜肴的香气散漫开来,让人谗涎欲滴。大家各忙各的,我们一班小顽童跑进跑出,在大门外玩起了“躲猫”、“抢羊子”、“好大月亮好卖狗”游戏。玩到尽兴处,两个人拉起手“抬花轿”将邻居小妹抬起来,走着又抛起来:“一面哭,一面笑,黄狗撒脬尿,抬到和尚庙,娘家哭,婆家笑,新人房里好热闹。”小妹哭着,我们吓唬她:长大了,把你嫁给婆奶奶是个眼睛似灯笼,牙齿长毛,毛上长毫,天天罚你舂碓推磨的恶婆。

  入夜,母亲和女儿独处闺中,数长数短起来。叽叽咕咕,一会窃窃私语,一会又轻言慢语,老鼠数钱似的话声中又长吁短叹,说话声渐渐大了,又有了哭泣声,断断续续传来:“儿啊!到婆家,要孝敬公婆,顺从丈夫,善待姑叔,和睦邻里,你在娘家做十成的姑娘,到婆家做不到对成的媳妇。脚踏生地,眼见生人,凡事紧紧咀、慢开口。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恰似浪淘沙。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起三早当一个工,免得求人落下风……儿啊!我的宝啊!你不在娘身边,要忍得住气,使不得性子,偷不得懒,撒不得娇。儿啊,我的小儿喂(儿字轻声一带而过,音不明显)!”母女顿时抱头痛哭,哭了一阵,娘松开女儿,没有见过面似地摸着、看着:“儿啊!你长这么大,没出过远门,没离过娘,酸甜苦辣对娘说,娘惯你、疼你。在婆家,再苦再累再受气,娘也不晓得,儿啊,我的小心嘞。”二人又是伤心的大哭起来……

  窗外的大妈、婶婶,邻居的嬷嬷、奶奶们都跟着哭起来了,拿起手帕,不断的擦拭着母女分离惹来的泪水,亦分享着母女哭嫁的喜悦,有的还根据母女的哭嫁延伸了一些她们母女情深的往事。我们这些孩子们倒觉得她们母女的哭声很动听,很有磁性,能吸引着这么多人!

  过了一阵子,母女止住了哭,擦干了泪水。母亲语重心长,再三叮嘱:“明天上轿后,人别回头,脚别落地,昂头挺腰进婆家门。路上人图热闹“砸新人”撒沙,你坐在轿子里,闭上眼,别伸头,别吱声……明晚亲友们在新房和你们说笑逗乐闹新房,要以礼面对,不能翻脸……”接着,母亲又低声细语,轻言慢气地告知女儿一些男女之间的私密事,大家也听不清楚,更无人解释。什么私房话、私密事呢?我们的孬问,惹得大人们的一顿训斥和好笑!

  妈妈吱吱唔唔着,大姐扑在妈妈的怀里,仰起头,对妈妈含羞地、娇滴滴地说:“妈妈,哎!别说了,别说这些了……!”说着说着,二人又哭起来,直到夜深……

  如今,哭嫁乡俗鲜见。今年我的小女儿出阁,婚前,她的工作单位和婿家都在外地,让女儿和女婿自主装扮新房,自行选购商品,婚礼的迎娶等运作程序都从简了,少些折腾,少些繁忙。她的母亲也无需准备什么,一个小小的红包,表示一下,可矣!她还写了一个“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稿,请婚礼主持人代读,“母亲的喜悦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依依不舍和千丝万缕的情结。婚礼是对爱情的确认与升华。婚姻是一纸契约,一种责任,需要温馨、浪漫,更需要理解、谦让和相互尊重、扶持……”为了工作,女儿的母亲代表我去参加婚礼,当日满面春风而去,又当日收获喜气而归。旧时女儿出嫁前的“何氏劝姑”的“哭嫁”风俗,如今都渐行渐远了,只在老一辈人的脑海里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徐庆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