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概览 > 桐城大事记

桐城历史大事记(周-清末)

2015-02-15 来源:市委史志室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楚附庸国)叛楚,后属吴,再属越。

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复为楚地。

桐为舒县地,隶九江郡。

西汉初,桐地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刘彻自浔阳乘船至枞阳,作盛唐枞阳之歌。

建安十九年(214),张辽南下救皖城,闻城已破,遂筑垒于南峡(今小关)。

三国

桐地初属魏,后属吴。

吴黄武七年(228),魏将曹休领兵十万至皖城,吴大都督陆逊率部三路进击,曹休败走峡石(今小关),遭吴军伏击,被斩俘万众。

桐为舒县地,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

宋初,桐地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治在今吕亭驿),隶晋熙郡。

齐,桐地分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和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

梁、陈,桐地为枞阳郡枞阳县。

开皇十八年(598),改枞阳县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大业九年(613),筑同安城,址在今县城东门外。

大业十三年(617),李子通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同安城,城废。

开元二十二年(734),县城迁筑龙眠河西即今址,名山城。

开元年间(713—741),佛教、道教相继传入同安。

至德二年(757),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同安县为桐城县。

元和八年(813),县治地多猛虎毒虺,县令韩震下令焚烧草木,以除虎害。因地面被灼焦,故名山焦城。

元符三年(1100),世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辞官归隐桐城龙眠山。

南宋末,因避元兵,县治迁枞阳,再迁贵池李阳河,元初迁回今址。

延祐初年,县尹温士谦在县城桐溪桥(今紫来桥)之东创建儒学学宫,后毁于兵。

至正二年(1342),山洪暴发,花岩(今华崖山)、龙眠山崩,漂没河东民居400家。

至正十九年(1359),黄荣六筑城于蒋家山南(今天林乡境内),胡贵立寨挂车山,互为声援,保障乡里。

洪武元年(1368),重建圣庙于今址。建马踏石巡检司,至洪武七年,先后增建北峡关、源子港、六百丈巡检司。

洪武三年(1370),依工部图式,于县城中街重建县署。

洪武六年(1373),桐城属安庆府,直隶京师。

洪武八年(1375),全县设社学7所,每所配教读1人。

洪武十五年(1382),兵部派王温至桐城勘察道里,将北峡关驿改置吕亭,名吕亭驿;将沙口陂驿改置陶冲,名陶冲驿。

洪武十六年(1383),统计人口,全县计10427户,58562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开凿桐渠(今桐溪塥),引龙眠河水穿城而过,渠长3华里余。

景泰二年(1451)冬,积雪齐檐,鸟兽入室。

景泰五年(1454),大水,乘舟入城,积水三月始退。

天顺六年(1462)秋,螽啮禾苗,飞满天,坠满地,为害一月余。

成化二十一年(1485),在县城太平坊建济养院一所,收养无依孤老。

成化二十二年(1486)秋,练潭馆落成,湖光山色,风景怡人,诗人王守仁曾来此游览吟咏。

弘治三年(1490)春,桐城县第一部县志由知县陈勉主修,许浩纂成。

嘉靖元年(1522),桐溪书院在县城西北灵泉寺故址建成,此为桐城第一所书院。

嘉靖二十年(1541),大旱,瘟疫流行,死人甚多。

万历四年(1576),知县陈于阶筹银21200两,将桐城土城改建为砖城,历三月竣工。

万历三十八年(1610),女诗人方维仪、方维则、吴令仪等相聚唱和于县城清芬阁,此为县内最早的名媛诗社。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六日,佥都御史左光斗因劾魏忠贤三十二当斩罪,被害狱中。崇祯即位后,追赠为太子少保,谥忠毅,县城建“左忠毅公祠”。

崇祯四年(1631),全县计编47里,有10417户,58560人。

崇祯七年(1634)八月二十三日,平民黄文鼎、汪国华等揭竿而起,劫富济贫,后被官府与士绅密谋诱捕杀害。

崇祯八至十五年(1635—1642),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先后数次围攻县城,均未克。

崇祯十一年(1638)八月,地震有声,大风拔木卷石。十一月,山区野兽出没,数十为群,危害人畜。

顺治元年(1644),宁夏、阜阳等地少数回民流落桐城,伊斯兰教随之传入。

顺治九年(1652年)二月十五日夜,地震有声。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地震,三至七月不雨,庄稼无收。

顺治十四(1657),全县书院、经学、蒙馆皆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

康熙四年(1665),在县城东门外建演武亭、演武场。

康熙六年(1667),划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二省,桐城隶安徽省安庆府。

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日夜,地震有声,房屋倾倒。秋,遍地幼蝗蠕动,群鸦啄食立尽。

康熙十年(1671)十月七日,著名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方以智病逝。是年,春夏秋无雨,饥荒严重。姚文鳌等募米千石、银千两,在城西太霞宫设粥厂,施粥75日,救活灾民万余人。

康熙十一年(1672)夏,疏浚龙眠河县城段,秋竣工。

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胡必选主修《桐城县志》成书。

康熙十三年(1674)六月四日夜,流星大如斗,自县东南上空急驰西北,霞光爆裂,坠地有声。

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地震,次日再震。

康熙五十年(1711)十月,《南山集》案发,五十二年案结,著者戴名世处斩,曾为是集作序而受株连的方苞获释,以白衣入值南书房。

康熙五十四年(1715)四月中旬,东南滨江之地遍生幼蝗,聚积盈尺,知县督民扑灭二十多天后除尽。

雍正元年(1723),张廷玉为《明史》馆总裁。

雍正六年(1728),孙麻山因序刻《吕晚村文集》遭祸下狱,后在京处斩。

雍正十一年(1733),方苞选编的《古文约选》成书,此为他所倡导的“义法”示范书。

乾隆十四年(1749),桐城派的创始人之一方苞卒。

乾隆三十年(1765),时任直隶总督的方观承绘《棉花图说》16幅,进呈乾隆皇帝,乾隆帝因图题诗16首。

乾隆四十二年(1777),姚鼐在《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一文中,引吏部主事程晋芳、编修周永年“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之说,正式打出“桐城派”的旗号。

乾隆四十四年(1779),姚鼐《古文辞类纂》75卷纂成。

乾隆四十五年(1780),桐城派创始人之一刘大魁卒。

乾隆五十九年(1794),名医余霖著成《疫疹一得》一书行世。

嘉庆五年(1800)六月十九日,洪水冲毁县城紫来桥。

嘉庆六年(1801),县设体仁局,收葬无主尸体。

嘉庆十九年(1814),龙汝言状元及第。

嘉庆二十年(1815),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卒。

道光三年(1823),五至八月大雨,东南圩区尽成泽国。

道光七年(1827)三月,知县廖大闻主修《桐城续修县志》24卷成书。

道光二十年(1840),戴钧衡等通过募捐,在孔城镇建成桐乡书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一月,城内建成文场5个,可容纳考生3000余人,咸丰三年毁于兵燹。

道光二十九年(1849),沿龙眠河东西两岸修建护城石堤,越四年竣工。

道光三十年(1850),徐璈辑成《桐旧集》42卷,为清初潘木崖所辑《龙眠风雅》之后,又一部大型乡土诗集。

咸丰元年(1851)二月二十日,降黑雨。秋,沿江洲圩,硕鼠成群,危害庄稼。

咸丰二年(1852),修城墙、编保甲、备兵器、办团练、设防堵局,筹划抵抗太平军。

咸丰三年(1853)九月十四日,太平军抵达练潭,经天林攻取县城,二十八日破北峡关,占领桐城全境。十月,太平军焚毁县署。

咸丰四年(1854)十一月二日,清军即墨营夺回北峡关;五日,再夺吕亭驿进逼县城;十七日,与自安庆来援的太平军血战于青莲庵。

咸丰六年(1856)八月,清兵提督秦定三率部自舒城进驻桐城胡家铺、栏杆山一带,太平军围困秦营18昼夜后围解。

咸丰七年(1857)正月,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等将领,在枞阳镇召开第一次枞阳会议。是年,县内启征厘金,枞阳等镇设有厘金卡。

咸丰八年(1858)八月,李秀成、陈玉成召开第二次枞阳会议。九月六日,李续宾率湘军12个营攻取县城,二十六日,太平军消灭湘军6000余人,阵斩湘军首领李续宾、曾国华,十月二十四日太平军克复县城。是年,方宗诚、戴钧衡按桐城派文论标准辑成《桐城文录》76卷。

咸丰十年(1860)六月,清副都统多隆阿率马步兵移营龙河麻子岭,袭击城西太平军,清总兵杨德武中炮身亡。七月,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捻军首领张乐行合援桐城,清多隆阿部退守桐西九重冈、张天坂一线。

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太平军陈玉成部与清军多隆阿部会战挂车河,太平军失利,退守县城。春夏,瘟疫流行,以桐北为最,或十存一二,或全家灭绝。九月七日,太平军弃城退走,清军占领桐城。

同治三年(1864),曾国藩调浙江盐运使李榕统马步兵驻防桐城。

同治七年(1868),知县王国均主修《桐城县志》6册成书。

同治八年(1869),邑人方传理捐款在县城建育婴堂,收养遗弃婴儿。

光绪六年(1880),剧作家、京剧表演艺术家杨隆寿,在北京创办“小荣椿”、“小天仙”科班。

光绪十二年(1886),法国传教士石资训进入县境,天主教传入桐城。

光绪十六年(1890),桐城电报局设立,此为县内电讯传递之始。

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吴汝纶在安庆筹建桐城中学堂(即今桐城中学),越二年迁回桐城。

光绪三十年(1904)春,桐城第一所小学——公立崇实高等小学堂在县城建成开学。是年,马其昶著成《桐城耆旧传》。

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人吴越刺杀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大臣,不幸殉难。是年,吴芝瑛捐父母遗产万元,创办私立鞠隐初等小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县成立劝学所。成立县商会。

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桐城公立中学堂首次举行体育运动会。是年,桐城第一家私营书店“文林书社”在县城开业。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三月,绅士童烽在枞阳镇创办公立化俗女子高等小学堂,此为县内创办女子学堂之始。

宣统元年(1909),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戴存信到桐城传播基督教。

来源:市委史志室
撰稿:
责编:一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