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桐城:文化产业强势崛起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近年来,桐城牢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推进文化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强势崛起。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单位达3000余个,资产总计80余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文化产业总产值100多亿元,增加值8.38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47%。

 

    推进文化项目化。面对新一轮的文化发展黄金机遇期,该市把发展大型文化项目作为文化产业的业态兴奋点,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加速推进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孔城老街国际旅游度假区、“三街一巷”、投子山文化园、中国桐城文学论坛、荣康医院搬迁和宰相府重建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着力发展包装印刷、佛光铜艺、玉雕文化等产业以及广告会展、文化创意、数字传媒等新兴文化业态;大力推进影视、荧幕品牌塑造工程;积极申报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国家级印刷企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通过项目这个有力抓手,使文化产业发展有了落脚点,也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

 

    推进文化品牌化。该市高度重视文化品牌的建设,按照做大做强做精的思路,以挖掘、演绎、转化、交流、整合等形式,深挖景区景点背后的深邃文化内涵,科学规划整合,不断开发出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桐城派文化”、“黄梅戏”、“父子宰相”、“嬉子湖湿地生态”等一批成熟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攀升。当前,大量富有桐城地方文化特色的品牌剧目正陆续搬上银屏。大型黄梅戏《胭脂湖》、《桐城六尺巷》先后在央视戏曲频道全剧播出,大型黄梅戏历史剧《惊天一兰》今年8月底全新推出,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

 

    推进文化城市化。作为首批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遵循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注重对原有建筑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注重城市文化的延续、继承和创新,不断丰富文化发展载体。坚持将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城市历史遗存的形态、反映的文化神态和现代经营业态的“三态融合”,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整合、交相辉映。在新城规划中,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的设计和建设之中,实现了文化与城市的互融互动。在老城的规划整治中,注重将散落的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整修恢复珍贵的历史遗迹,启动了“三街一巷”(东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六尺巷)保护性开发工作,同时建设一批以桐城派、桐城名人为代表的标志性建筑设施,包括城市雕塑、文化广场、等辅助景观,让老城在新时期焕发光彩。

    

    推进文化大众化。该市注重将文化设施建设和文艺精品创作同步推进,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目前,该市图书馆已成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各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严凤英大剧院、桐城院线、文化活动中心等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蓬勃开展,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以“承继文脉、传播知识、启迪民智、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文都讲坛”影响深远;全市公共文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均等化不断迈进。

    

    推进文化产业化。一方面,该市围绕打造文化资源流入的“洼地”和文化发展的“高地”这一目标,加强规划引领,始终把文化产业摆到与工业经济同等高度来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另一方面,该市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政府重点采购、融资担保、奖励等方式,扶持文化产业特别是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项目的发展。从2006年起,该市每年拿出800万元,扶持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又出资3000万元成立了“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同时,该市还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强化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