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悠悠母校情,浓浓赤子心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桐城中学校友文章选登

编者按:
    110年来,桐中这座“人才的摇篮”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业绩显著的优秀毕业生,成为我国各个领域中的骨干力量和优秀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山高水长,情意悠悠。多年来,广大校友时刻心系母校,以各种方式关心、支持母校,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对母校的深情厚意。
    值此建校110周年校庆盛典来临之际,我们谨选登部分校友回忆文章,借以传递广大校友对母校的一片真情和美好祝福。

                      桐中,铜钟
                                        浩  然

    钟声宏朗入云天,冷座寒窗育俊贤。
    来往书生数千万,何人曾不听钟言?
    安徽桐城中学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她由桐城派后期大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创办。其宗旨正如他为桐城中学所亲笔撰写的楹联:“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和匾额:“勉成国器”。建校已逾百年,学子优秀,人才辈出。前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黄镇,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方东美,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等,都曾就读于此。一百多年来,从桐城中学毕业的学子成千上万,每当回忆起往事,无人不曾首先想起的就是母校当年钟楼上的那口信号铜钟。它从二十世纪初敲到今天,足足响了一个多世纪!听说这口“功勋卓著”的铜钟,最近已被校方陈列在校史展览馆,引来了世人的关注和称赞。
    自古桐城多墨客,“桐中铜钟”被传为佳话。近来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报刊上,不时总能读到与此相关的文字,其中不乏还有些散文、诗歌和征联。学子们用来讴歌桐城中学的辉煌历史,勉励自己勿忘校训教诲,抒发怀念母校情怀。比如有位校友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桐中的钟声,你是长者的警音,告诫我们‘勉成国器’;你是号角,吹响了我们向科技进军的冲锋号;你是启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航程。”
    流传较广的莫过于“桐中敲铜钟童男童女同上学”, 这便是桐城中学钟楼下被人们称为绝对的上联。据传,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2004年年底桐城中学已向全省乃至全国为这一绝对征求下联。几年来,从网络“百度”、“谷歌”搜索到的应征下联也有不少,比如:“和尚画合扇荷花荷叶合相映”、“诗里藏示例 师父师母释下知”、“ 清晨望青辰 清影清辉倾落月”……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未征得能与之完全配对贴切得当的对句。正因如此,更增添了这一征联对句的魅力。这好似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那样,越是深奥莫测,越是会吸引更多更有才华的人为之孜孜不倦。我深信将来总会有那么一天,有人能够摘下这颗“皇冠”上的“明珠”!只不过是迟早而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我从桐城中学毕业至今将近50多年。长期工作、定居于淮河之滨的我,虽然未曾回去过,但当年母校钟楼上的那口铜钟,如今我依然历历在目。记得那铜钟口径可与水桶相比,系在钟锤上的那条长绳足有两丈多长,欲通过抖动绳索来敲响铜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要再敲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钟声那就难上加难!当时教导处专职敲钟工友却从容不迫,他轻盈地抖动着手中的绳索,就能敲出各种不同节奏的钟声,有时悠扬、有时急促,宛若说话。按时告诉人们“起床”、“集合”、“出操”、“上课”、“下课”、“就寝”……这钟声清脆洪亮,响彻云霄!就是这钟声为全校师生们每天编织着既紧张又轻松、既严肃又活泼、既和谐又美好的校园学习生活。同时,司钟工友也赢得了师生们的广泛尊重和称道。
    很久以来,我一直总想就此写点纪念文字,但因本人才疏学浅,不擅舞文弄墨,所以才迟迟不敢动笔。今天总算是鼓足了勇气,以此拙作聊表我对母校桐中铜钟的眷恋!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