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作品丰厚的桐城诗派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明清两代桐城能诗者达千余人,诗人有集的多至600余家。他们因诗学见解和诗的创作风格近似而形成了一个诗歌流派——桐城诗派。清初,桐城诗派中人对并时各派主张颇有微词,继而提出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即“熔铸唐宋,由摹拟以成真诣”,“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

   “熔铸唐宋”,即掌握唐人的格律声色和神理气韵,借宋诗之长和学唐人之法,由表及里地抉取唐人之神,通过唐宋互补,达到“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桐城诗派汲古的主要祈向是学习唐朝诗歌,强调的是循序渐进,以形取神;取法的主要对象是杜甫。学习宋朝诗歌,只是作为提升作品水平的阶梯,走下学上达之路;取法的主要对象是黄庭坚,借鉴的是其遗貌取神和学唐之法。黄庭坚学古,崇奉的是“领略古法生新奇”,其诗作虽不能“出杜境界,却有自家面目”。因黄庭坚的诗有用意浅近的弱点,桐城诗派在主张学黄的同时又倡导辅学欧阳修、王安石。

    桐城诗派的另一条重要理论,是“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方东树对此作了如下阐释:“凡学诗之法:一曰创意艰苦,避凡俗浅近习熟迂腐常谈凡人意中所有。二曰造言,其忌避亦同创意,及常人笔下皆同者,必别造一番言语,却又非以艰深文浅露,大约皆刻意求与古人远。三曰造字,必避旧熟,……用典又避熟典……又虚字不可随手轻用,须老而古法。四曰隶事避陈言,须如韩公翻新用。五曰文法,以断为贵。逆摄突起,峥嵘飞动倒挽,不许一笔平顺挨接。入不言,出不辞,离合虚实,参差伸缩。六曰章法,章法有见于起处,有见于中间,有见于末收。或以二句顿上起下,或以二句横截。”但其以古文之法为诗只属于“法”的范畴,是借散文的写作方法锻炼作诗的技巧,拓宽诗的艺术境界,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正如姚鼐所云:“文家之事,大似禅悟;观人评论圈点,皆是借径;一旦豁然有得,呵佛骂祖,无不可者。”

    桐城诗家多是古文家,“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是其看家本领,再掌握了“熔铸唐宋”之法,其诗歌作品自然有唐人的音节高亮、自然浑成,有宋人的精工典雅,有古文的层次丰富和内容充实,也因此对近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诗派对近代诗坛的最大影响是孕育了宋诗派(后期宋诗派即通常说的“同光体”)。自清末民初至当代,桐城诗派同其它旧的文学形式一样,受到了极大冲击,但仍产生了一些名家,如学黄庭坚的方守彝,学杜甫的方守敦等,当代旧诗大家钱钟书、江南,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林散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桐城派世家后裔方令孺、方玮德就率先以新月派青年诗人驰誉文坛。现在的桐城,作诗为文者亦是众多,  为传承桐城文化,繁荣我国文学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聪明与才智、汗水与心血。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