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弘扬桐城文化,展示文都风采。主题词为:“锦绣文章·魅力桐城”的第二届中国桐城文化节即将隆重举行。为营造浓厚的节会气氛,本报自今日起推出桐城文化系列报道,全面宣传展示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以飨读者。
桐城位于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西望湖北,东引江浙,古称“吴头楚尾”、“七省通衢”的战略要地,今为联南接北、承东启西的江淮名城。
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早在中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繁衍生息。夏商时期,地属扬州之域,周时“因地宜桐”而名桐国。唐至德二年(757年)正式定名桐城,从此,它就如灼灼桐花,盛开在岁月的枝头,清新淡雅,摇曳生姿。虽然经历过战火的洗礼,但一脉相承的重读尚文之风从未衰减,厚积薄发,绵延不绝,催动着恢宏的文化景象和浩大的文学声势不断萌生。唐末曹松,北宋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两代,桐城成为科举重镇,中进士者240余人,举人793人,贡生509人。诗坛艺苑,群芳云集;学林宦海,鸿儒荟萃。东林魁首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直隶总督方观承,近代思想家姚莹,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人人握灵蛇之珠,个个抱荆山之玉。而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开创的桐城派,更让桐城从中国文学史上脱颖而出,成就了“天下文章出桐城”的惊世奇观。20世纪30年代,桐城又以突出的文学成就引人注目,新月派诗人方令孺、方玮德姑侄名动一时;学贯中西的朱光潜、方东美以其杰出的美学、哲学建树名扬四海。其后叶丁易、严耕望、方孝岳、马茂元、舒芜、张漱菡、陈所巨等作家学者续写华章,而八位院士、两千博士的相继涌现,更加光大了桐城“人才之乡”的盛誉美名。
桐城翰墨风香,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歌,起源于唐,兴盛于明,流传至今,在人们的心间流淌。至于现已跻身全国五大剧种之列的黄梅戏,也是在桐城歌的影响下走向成熟。将近百年以前,从小喜欢桐城歌的桐城艺人彭小佬、琚光华,出于对黄梅戏的热爱,毅然自组戏班,走南闯北,流动演出,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稍后的桐城女儿严凤英,更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引领黄梅戏步入辉煌。“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婉转动听的黄梅清音,如今依然在桐城大地随风飘荡。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桐城的秀美风光总是让人驻足流连。秀绝江淮的龙眠山、碧波万顷的嬉子湖、懿德流芳的六尺巷、典雅宏丽的桐城文庙、古意盎然的明清老街……,徜徉其间,人们行走的每一步都翻动着低吟浅唱的书香,转过的每个街巷都在传递平平仄仄的风雅。
桐城,浓墨重彩的桐城,真的是一个你不能不去的地方。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