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推进,工业化带动”的思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671”转型倍增计划的引领下,强势推进了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预计实现产值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3%,特色产业亮点纷呈,工作成效明显提升,取得了新的突破,实现了新的跨越。
产业基地提质扩面,利益联结方式不断创新。依托我市已形成的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中连片生产基地。截止目前,全市新流转耕地3万亩,目前已达到24.6万亩,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订单基地超过50万亩。全市已形成有一定规模及产业特色的市级以上专业村121个(含省级示范村4个),同时通过村企共建,村社互动,有力地提升了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企业通过“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为自身提供了稳定、安全、优质的原材料,也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发展提速,经营主体发展壮大。2012年全市本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4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安庆市级56家。今年又新申报省级龙头企业8家,安庆市级龙头企业22家,目前省及安庆市主管部门正在审核中。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强劲,企业发展呈现逆势增长,全市今年预计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增收达到1000多元。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创汇与同期相比下降10%,但国内销售大幅度上升,增长近100%。
园区效应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强基、产业促转型、加工建园区”的工作目标,在已建成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桐城市羽绒产业园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园区水平,加强企业配套协作,壮大园区经济总量,延伸园区内产业链条,园区企业年系列产值在市域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同时联动建设桐城市绿色食品工业园,该园区以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为基础,以乐健、友源、青草香米业、晖粮米业等企业为龙头,以发展食品加工、销售、储藏、保鲜为重点,以市区边缘建设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为补充,现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优势产业集聚,产品系列丰富,辐射影响面广的产业发展格局。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加速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在技术装备、关键性技术环节等方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霞珍集团引进科研项目“废弃羽毛绒再利用”,目前已进入项目合作的实质性阶段;安徽友源食品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研发的“膜技术辅助生物酶法优化生产大米蛋白粉工艺技术”项目,现已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将进入成果转化阶段,进行产业化生产。
品牌培育显著提升,外向市场不断拓展。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着力抓好品牌的建设、整合和保护工作,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商标已达200多件,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不断产扩大,2012年新增绿色食品“龙眠山”牌茶树油1个、 “晖粮”有机食品系列9个;新申报绿色食品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新增安庆市知名商标4个。在加强品牌培育的同时,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市场,大力宣传推介桐城特产,引导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召开农超对接会,创新营销方式,开发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有效促进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开拓。
积极开展引资引智,打造新的主导产业。今年来,以各大农展为宣传平台,重点推介我市核心龙头企业,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引导本市企业由粗放经营向精深加工转型,由生产领域向流通、服务领域延伸。安徽乐健集团由当初的低附加值加工到发展生产超高麦芽糖、高档月饼和烘焙连锁店,真正做到了“从农田走上餐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雨润集团投资5.8亿元,建设生猪屠宰和血红蛋白生产线项目,增强了我市肉食品加工产业的产业规模,同时配套工程的建设,也延长了产业链条,极大地提升了我市肉食品加工行业整体水平。
在快速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资金瓶颈制约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企业大部分是没有有效资产抵押,往往有好的发展项目或好的发展机遇,因苦于贷不到款和无财政扶持,项目搁浅,错失发展良机;大宗农作物收购受资金规模或因放贷不及时,错过黄金期;商标、股权、库存等金融产品,虽然是金融部门近年来新开发的产品,但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二是受土地征用约束制约发展空间。在现行财政体制的约束下,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单位土地的财政贡献率,而对税收少、财政贡献率低的农业企业而言,发展热情度不高,土地申请采取一拖二限,特别是大宗农作物仓储、晒场用地更为困难。三是人才缺失和劳动力紧张导致企业发展受阻。由于地方和企业的软环境和硬设施不到位,留不住人才,高科技人才更不会问鼎,导致企业高科技人才严重缺失。特别是近两年桐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新兴企业异军突起,目前桐城民营企业达到1万多家,在有限的人力资源背景下,劳动用工异常紧张,出现招工难,用工成本急剧提高,对发展中的农业企业(尤其是传统产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十分不利。四是流通业态水平低下同样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大产业、流通小业态,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不足、配送能力低下、农超对接不到位、专卖店(店中店)成本大、商超门槛高等,造成农产品流通管道不畅。五是农业产业政策性保险面窄不利企业发展。如大宗农产品(商品猪、养殖水面、经果林等)受自然灾害影响面最大,风险系数最高,农业企业往往通过建基地、带农户,而成为高危企业。六是业内无序竞争、企业相背,形成不了拳头。同一区域内,同一产业,同一产品,冠名不同品牌,形成不了合力,并存在有相互扯台现象。
为了使我市农业产业化健康、高效发展,我市初步拟定了2013年的发展思路,即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思路,对农业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围绕农民增收核心和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产业基地,做优农业品牌,不断提高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其工作重点是整合资源,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在现有园区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水禽羽绒、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园区,形成产业聚集,提升我市农产品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提高基地建设力度;培育龙头,壮大产业经营主体;品牌整合,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多措并举,破解要素配置难题;强化服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012年11月初,我市农业产业化考察团赴肥东、山东考察。图为考察团成员在肥东县安徽和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参观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