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桐城:打造科技创新“强磁场” 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

2023-06-05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曹姗 汪澄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科技创新 桐城

桐城市紧紧围绕创新强市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谋政策、聚人才、育主体、建平台、强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日前,桐城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在中建材桐城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去年3月份投产的世界首条日产1200吨一窑八线太阳能封装材料项目生产线正加速运转,赶制订单。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国峰说:“我们生产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封装材料,主要用作光伏组件的墙板和背板,公司今年预计产能可突破9000万平方米,产值达20亿元,1至4月份我们已经完成7亿元的产值。”


企业是“幼苗”,营商环境是“土壤”,桐城经开区组织专班跟进,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碰到的“痛点”“堵点”问题进行指导并提供解决方案,用优质的服务培育营商环境“沃土”。“在政策支持方面,为我们投资新项目提供代办、帮办服务,提供融资、贴息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积极为我们企业提供用地、自来水、天然气等配套设施的支持,在用工方面解决我们的招工难。”李国峰说。


桐城经开区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黄大远说:“目前全区有50家高新技术企业,约占规上企业的36%。服务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抓’:一抓摸排,看哪家企业符合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条件;二抓培训,对摸排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对象组织人员培训,让他们明确高新技术企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三抓服务,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派专人每个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收集他们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桐城市首创鞋套机有限公司坐落在金神镇,是一家集塑料产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当地党委政府安的全力支持下,该企业预计今年产值达50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汪志兴介绍,目前市场主要分为国内和国际两大类,国内市场主要采用电商平台授权,国际市场采用国家代理形式。国内市场占比2/3,国际市场占比1/3。


为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澎湃动能、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桐城市精准对接产学研用合作,探索协同创新模式,鼓励跨区域共建共享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创平台。安徽微威胶件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设计、研发、生产、经营汽车橡胶塑料零配件的科技型企业。在该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在调试新研发的柴油发电机减震器。2022年,这家企业与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出不同刚度的减震器。


安徽微威减震降噪技术研究院主任张文强表示,微威积极开拓产学研合作,先后与中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在减震降噪、高分子智能材料等研发领域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目前,我们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56项,牵头或参与起草国家标准8项并已发布实施。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根本靠人才。桐城市实施“文都英才”工程,深入挖掘丰富的桐城籍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企业类人才库,目前共梳理桐城籍企业类人才2300余人,新引进技能型和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746人、高层次人才210人,引进创新团队14个、创业团队6个。


“目前,我市正在探索人才‘一件事’改革,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一事全办、一网通办、一码专享、一线畅联的全周期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桐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程昌生说。


近年来,桐城市将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的重要抓手,加强统筹规划,全力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沃土和科技创新高地。2022年,桐城市成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和通过率均创历史新高,146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位居安庆首位。目前桐城已有94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47%。(曹姗  汪澄)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曹姗 汪澄
责编: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