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科技厅网站公布了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桐城榜上有名。此举标志着省级创新型县(市)在桐首创首成。
安徽省科技厅于2019年启动建设首批创新型县(市),三年建设期满后,经组织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及综合评议,形成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通过名单。桐城作为安庆市唯一入榜县(市)顺利通过验收且综合评分位居全省第二名。
近3年,桐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市主要科技创新指标持续争先进位。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9.1亿元,同比增长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2.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8.4%,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9.2件。
抓创新要素集聚,培育创新主体。桐城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设立3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实施“文都英才”五大行动,出台“院士政策十条”,推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6个。拓宽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已投资5家企业,融资1.5亿;推广“科技贷”政策,累计为42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在保金额2.39亿元;实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截至目前共完成专利权质押62件,融资4.6亿。加快布局科创平台,获批国家级创新(服务)平台5家、省级创新(服务)平台63家,其中博士后工作站5家、院士工作站2家,拥有国家高分子质检中心、桐城经开区“双创园”科技孵化器、“青桐”众创空间等科技服务平台。
抓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变现”效能。桐城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打造“企业+人才+高校院所”科创生态圈,与合工大共建产业研发中心,每年投入530万元用于揭榜挂帅项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与中科大、中国科学院等5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2021年,实现科技成果登记515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62项、技术交易合同额7.28亿、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78项。金田新材料公司联合国内一流科研机构,成立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开创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在国内率先和中石油合作建成新产品联合试验基地。
抓主导产业发展,创建品牌基地。桐城现拥有规上工业企业402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96家,高新技术企业9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省专精特新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6家。重点发展智能汽车零部件、绿色包装及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医工医药健康四大优势产业,建成节能环保、汽车零部件省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中国包装创新试验区、安全健康防护产业集群等多个省级以上主导产业基地。
抓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创环境。桐城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扶持政策,加强政策实施效益监测评价,适时制定符合桐城实际的支持政策,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四行动一计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逐步构建覆盖创新驱动发展全链条的政策与制度体系,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资金,激发创新创业主体活力,仅2021年,桐城就兑现自主创新奖励资金6236万元;组建市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承担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指导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统筹科技创新资源、项目与人才工作;成立安徽省首家县级创新研究院,助力桐城产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安庆市首家重点项目直通车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机制。
下一步,桐城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为目标,聚焦“创新提能”,加大创新投入,坚定不移走创新强市之路,集聚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撑体系,构建具有桐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和模式。(程翀宇 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