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扮靓人文胜地 建强智造名城

2022-12-05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桐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进军“全省十强”目标,致力打造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人文胜地”、更有实力更具竞争力的“智造名城”,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桐城建设的绚丽篇章。


打造实力强劲的产业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桐城民营经济发达,要把发展实体经济和培植特色产业优势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经济发展量质齐增。坚持工业立市强市。深挖桐城人才资源富矿,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桐城,力争每年招引一个百亿级工业项目。坚持走产业集聚发展道路,力争五年内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光伏新材料、医工医药健康3个年产值均超5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改革创新赋能。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牵引作用,以差别化措施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盘活清理1.4万亩闲置低效用地,释放发展空间。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借力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着力在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上下功夫,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提升农业产出效益。


打造魅力十足的人文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都”桐城要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突出以文化人。彰显桐城教育特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精准培育名校、名师、名生。注重用桐城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同向同步。突出以文塑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加快推进六尺巷片区建设,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感。以开放包容心态推进桐城派研究,打造更有厚度和底蕴的中国“文学之乡”,创造新桐城派辉煌。突出以文兴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龙眠山、孔城老街等景点提升,积极培育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把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质有机融合,让文都更具魅力、更有活力。


打造山水相融的生态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桐城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力建设绿色桐城、生态桐城。加强生态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加快推动河湖长制提质增效,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改善生活环境。稳步推进城乡大建设,加快推动城市更新,全面改善人居环境,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惬意。深入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力建设全省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打造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行人民之所嘱,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桐城人民。多行利民之举。把解决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稳步提升养老、医疗、“一老一幼”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多办暖心之事。持续抓好“暖民心行动”,切实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多解民生之忧。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深化运用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和“村民说事”制度,推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来源:桐城市融媒体中心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