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近年来,桐城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着力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打造“智造名城”。
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桐城每年设立7000万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推进“数字桐城”“智造桐城”“创新桐城”“效率桐城”建设,重点支持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产业化发展,鼓励企业深度上云、培育“互联网+制造”示范及平台培育,鼓励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支持企业“机器换人”,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队培育,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订,鼓励企业推进技术公关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目前,桐城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创新支撑力。桐城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在桐设立技术转移中心(联盟)产业研究院、研发机构和研发总部,对设立机构实体运作、引入核心技术并配备核心研发团队的,给予资金扶持。目前,桐城建有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1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0家、院士工作站2家。由桐城市政府和合肥工业大学共同设立的产业研发中心已“揭榜挂帅”项目3个,初步确立合作意向项目9个。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创新核心竞争力。桐城实施“文都英才”工程,实行柔性引才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兑现人才政策奖励。目前,桐城各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超400人。同时以“两强一增”科技强农行动为契机,获批设立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家;组建8个科技特派团,并与省农业科学院组建复合型科技特派团1个,服务8家企业、9个村。
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体系,夯实企业创新硬投入。桐城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专门服务于科创型企业股权融资,目前已投资5家企业,共计1.5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助企融资,目前,我市科技金融产品有中信银行的“科创e”贷、工商银行和桐城农商银行的“园区e贷”、徽商银行的“云押贷”“科技e贷”等,今年以来,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15户、11145万元。同时,积极引导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目前,已有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6家、省机器人板挂牌企业1家、省科创板挂牌企业20家。(程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