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是时代大势所趋、更是党心民心所向。2016年,我市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拉开帷幕,全市公务用车和执法执勤车辆数量缩减至原有的60%。公车数量虽已减少,但公务办事效率不应下降。如何做到既确保廉政,又保障勤政?“我们探索采用‘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社会化租赁、货币化补贴’等出行方式,纳入桐城市基层公务出行平台‘一张网’监管,所有公务用车实现‘标识化、平台化、信息化’管理。”市直机关事务管理中心主任王泽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三位一体” 公务出行无障碍
基层区域面积较大,随着疫情防控、环保督查、防汛抗旱等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车改后所保留的车辆渐渐无法满足公务出行需求。“我们也有自行租赁社会车辆,但费用较高,时效性、安全性也无法得到保障。”龙眠街道党政办干事张润成回忆起了曾经公务出行难的窘境。
图为市公车中心工作人员在平台上查看用车申请并派单。
为保障公务出行、规范公车管理,我市一方面严格执行《桐城市机关单位市内公务出行费用管理办法》,按照事前申请、事中报告、事后审批的流程进行灵活务实的货币化补贴。另一方面,各镇街根据实际需求,严格把关、层层筛选,动态选择了一定数量符合服务规范的社会车辆。此外,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汽车也被作为补充力量引进,我市选取有代表性且意愿强烈的镇街先行先试,对畈区、山区等多种路况的续航里程进行测算。“目前有三个街道、一个镇成为试点,在确保符合公务出行需要后,我们也会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王泽文表示。
在实现多元化的同时,我市力求一体化、标准化建设,将保留公务车辆、社会租赁车辆、新能源汽车等全部纳入基层公务出行平台。用车单位通过平台网页或者手机APP提交申请,写明使用时间、目的地、使用人员、用车事由等相关信息,再由平台统一调度派车。出行结束后,系统按照实际出行的时间和距离自动计算费用,并从单位统筹账户中支付。平台的搭建与流程的规范,改变了过去基层随意用车、租车的情况,真正实现了便捷派车、高效用车。
如今,再谈起用车情况,张润成已是连连叫好:“从用车申请到派车2分钟内能走完全部流程,租用的新能源汽车也停放在街道车库,审批通过可以立即安排,做到‘随叫随到’,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也节约了街道公务出行成本。”
“一网覆盖” 监管无盲区
“目前所有车辆,包括租用的社会车辆以及新能源汽车都安装了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全程监管车辆运行状态,能随时调取轨迹数据。”在市公车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公车平台的实时数据。只见页面中,每辆公务用车的实时定位、派车历史、行车轨迹均赫然在列。
图为停放在车库内的新能源汽车。
如果说,全程的跟踪监控为公务用车安上了雪亮的“眼睛”,那么,刚性的制度约束更是将公务用车装进了严密的“笼子”。围绕平台建设,我市出台了桐城公务出行保障平台管理服务规范,针对公车运行管理,则有《桐城市基层公务出行保障方案》《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保障公务出行暂行管理办法》《车辆违章和事故处理实施细则》等配套制度,确保让驾驶员职责、用车流程、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清晰明了。
与此同时,全市所有公车纷纷“亮明身份”,戴上“紧箍”,实行“四定”管理和“标识化”管理,定点维修、加油、保险,并严格车辆维修保养的审批程序,实行“一车一卡、车号加油”,将一些敏感问题制度化、透明化,力求从源头上防止“车轮上的腐败”。
“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所有车辆均进入‘一张网’统一管理,不存在漏网之鱼”,王泽文表示,“下一步,我们也将继续摸索研究‘后车改时代’公车管理,推动公务出行更加便捷高效、车辆管理更加规范透明、监管问责更加科学有效,让公车既姓‘公’又为‘公’。”(潘皓月 徐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