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日前从市林业局获悉:我市湿地生态健康发展,湿地保护率达60.5%,居全省前列;湿地生态景观得到提升,湿地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水鸟同期数量和种类比往年分别增加1236只和4种,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白鹤、东方白鹳等水鸟数量明显增多,多年不见的黑鹳又重现嬉子湖湿地。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向湿地索取远远超过了湿地承载能力,特别是围湖造田、围网养殖、工农业污染排放等给湿地生态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拯救湿地生物多样性、拯救人类生态文明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建立湿地保护体系。近年来,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强监管,重修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湿地公园为主,以保护区、保护小区为辅的湿地保护体系。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我市利用“湿地日”、“爱鸟周”开展湿地保护宣传进学校、进社区等活动,发放湿地保护宣传册,宣传湿地保护重要意义,提高广大公众对湿地保护的意识。
开展湿地监测和巡护。我市组织专业人员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定期监测,准确掌握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为湿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湿地保护执法行动。林业、公安、农业农村开展综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占湿地、乱捕滥猎和其它破坏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行为,有效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守护了湿地生态安全。
建设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我市组织实施退养还湖7593公顷、退耕还湖60公顷、拆除围网近32.8万米、湿地生态修复11公顷、治理河流1000米、污染整治和面源污染控制50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