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桐城:土疙瘩里蹦出金娃娃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3月9日,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中心黄世文博士和金千谕教授应邀到桐城授课,给该市近200名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送来首场“春雨”——水稻栽培和病虫害识别、防控技术,再续桐城市科技兴农新篇章。

近年来,素称“鱼米之乡”的桐城针对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农田产出效益走低、种粮农民弃耕“改行”的新情况,坚持设施立农、科技兴农、机制活农、特色富农,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12年,该市农业领域捷报频传: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粮食总产达41.1万吨,荣获“全省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先进市(县)”称号;新增青草香、乐健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实现农业总产值超4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07元,比上年净增1207元。

水利兴,农业立。该市以旱涝保收为目标,大兴农田水利。近3年,桐城市整合市本级财政资金、外出能人定向捐赠资金,在圩区加固堤防,在丘陵开塘蓄水,在山区凿渠建闸,全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2年,该市共投入资金近6亿元,实施1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扩挖当家塘2800口,疏浚沟河160条230公里,加固圩堤堤防19公里,改造农村排灌泵站17座28台套,建成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近1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实现稳中有升。当地农民一改过去“靠天吃饭”的惯性,步入“靠智增收”的新天地。

富口袋,先富脑袋。该市以节本增效为目标,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加快新农资、新工艺、新机械扎根田间地头,扎根农民心头,同步实现节本、增产和产业链延伸。该市除每年举办专家大课堂、技术推广现场会之外,还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接对共建活动,发挥基层农技人员的“桥梁”作用、“播种机”作用。2012年,该市组织187名基层农技人员,每人联系10个农户、建立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指导1个专业合作社,全年主推38个农业主导品种和19项新技术,进一步完善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快捷通道;全年认定32个农业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民11569人,使之人人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进一步壮大了该市“职业农民”的队伍。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地尽其利则民食足。为防止一家一户农民承包的责任田沦为抛荒田,该市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支持承包土地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生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服务社会化、质量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促进生产、加工、销售无缝对接。截至目前,该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户已超800户,土地流转面积超30万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8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涵盖水稻、油菜、棉花、小麦、蚕桑、茶叶等生产领域。2012年,该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102亿元,农民在“农户+基地+公司”的经营模式中,人均增收近千元。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该市以优质优价为核心,着力培育特色农产品,让农民抱上“金娃娃”。在因地制宜做好农产品产业规划的前提下,该市精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产业梯队;重视农产品质量监控和品牌建设,扶持特色农产品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借助农产品会展,为品牌农产品找“婆家”、找“商家”。目前,该市已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安庆市级龙头企业98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商标已超200件。2012年,该市新增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9个、安庆市知名商标4件,茶叶“桐城小花”商标成功获批;组织涉农企业赴合肥、上海、北京、广州参加农展会5次,实现展会现场销售总额近2亿元。

今年,桐城市农业将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化农村改革,实现粮食总产“十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