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组织部农组处副处长陈家志来桐调研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调研指导选派工作
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年
实行“一诺双评”制度,加强村党组织书记监督与管理。
实行大学生村官“三化”管理,推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全市农村党建工作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要求,彰显特色、创建品牌,探索创新、破解难题,为美好乡村建设保驾护航。
上下联动,牵住责任体系“牛鼻子”,调动农村基层建设牵引力量。始终把责任体系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强化责任机制。在整体层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专项述职,形成了“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在市级层面,市级领导包面、组织部班子成员包片、联络员包点,深入调研指导,确保抓具体、抓落实、抓到底。在具体经办层面,开展组织委员“三评议”活动,进一步促进各地党建工作抓落实,见成效。在村级层面,对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全面轮训,突出整改提高、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等能力培训。
固优促弱,你追我赶树高“标尺杆”,激发农村基层建设内生力量。一是深度查摆,集中整改。对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为58 个先进党组织、110 个一般党组织、30 个后进党组织。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对村党组织晋位升级实行一村一策、台帐管理,跟踪问效、盘点销号。对30个后进村党组织进行重点整顿,开出问题“清单”,由市领导重点联系指导,对9名工作不力的党组织书记进行调整,协调落实项目42个。二是创“星”争优,你追我赶。在全市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星级创评”活动,激发创先争优的内生动力。统筹结合,创合力。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结合年度计划、中心任务和个人专长作出创星承诺,明确创争目标和具体措施。全市镇、村党组织承诺办实事669件,农村党员承诺创星事项1.7万余件。示范辐射,创方法。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在全市镇、村党组织中开展“镇党委优秀工作法”征集评选和“走进村党支部,总结支部工作法”活动,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运行机制。因地制宜,创特色。实施“群星璀璨”工程,培育闪光点、构画风景线、打造特色牌。目前全市创建农村党建示范点24个,示范镇和示范带各2个,立项实施的党建品牌15个。同时一批符合基层实际的载体如“组级党群理事会”、“先锋基金”等做法得到推广。落实“一定三有”,激发创星动力。村干部各项待遇稳步提高,今年工资平均达1.3万多元,养老保险平均每年交纳1940元,市财政每年支出50万元用于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2名村干部考录为乡镇公务员。
拢指成拳,共享资源构筑“助推器”,集聚农村基层建设帮扶力量。实施“四联四强双争”工程,深入推进“结对共建”工作,在安排212个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共建全覆盖的基础上,外引内联,与发达地区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15个镇、街道党工委自行安排所辖124个单位党组织与后进村党组织实行“X+1”结对,部分镇还开展了“村企联建”活动。全年共建双方开展活动320余次,帮助结对村引进、扶持发展项目59个,累计资金988万元,投入277万元,帮助村里办实事275件,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894人次。
内引外联,回报故里畅谈“家乡情”,整合农村基层建设推动力量。创新流动党组织组建模式,采取“流动支部+计生协会”、“同乡会(商会、招商办事处)+流动支部+计生协会”的形式,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突出发挥好流动党支部核心作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区域协作共管,共同提高流动党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联接外地,流动党员“为家”。采取定人、定期、定向的流动党员“三定”结对联系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引导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一年来,全市流动党员为家乡引进项目23个,14人回乡创业,捐资200多万元支持民生工程,带领农民外出务工1267人。
力促干事,纵情沃野驰骋“千里马”,强化农村基层建设带动力量。组织开展到小岗村学习考察、集中培训、邀请第四批优秀选派干部现身说法等岗前培训活动,增强选派干部履职本领。联合市“一报一台一网”开展第四批优秀选派干部“集中宣传月”活动,拍摄第四批选派工作巡礼专题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立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QQ群,实行分片管理与活动,加强交流,共同提高。长效管理,赛场“练马”。探索建立 “三定”选派工作分析机制。一是“定期”督促。通过“月调阅民情日记、两月审核工作报表、季度例会点评、半年工作检查、每年考核总结”五步工作法,加强督促指导。二是“定量”评价。按选派干部 “季度之星”评选、选派单位发挥优势帮扶、成员单位完成任务序时进度、镇级党委一线管理指导等四个层面,确定工作实绩核心指标,具体量化选派工作实效。三是“定性”调控。进行深入分析评价,以“小处方”形式及时反馈,指出问题,限期整改。选派干部 “季度之星”评选创新做法得到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的充分认可,调动选派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全年选派村发展党员58名,争取项目资金686万元,投入648万元,为群众办实事236件。
放手创业,历炼人生放歌“大舞台”,注入农村基层建设新鲜血液。实施“红色引领二三四”行动,要求大学生村官坚持带头学习、带头传授;走进致富能人、走进困难群体、走进流动党员;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做好扶贫帮困、帮助致富增收、推进民生工程,引领大学生村官干有目标,践诺有声。根据大学生村官不同成长阶段特点,因势利导,设计好人生职业规划,促使他们普遍成长进步。开展大学生村官“季度之星”评选,增强工作动力。真情服务,人性关怀。实行市领导、市选聘办、镇街道、任职村共同联系帮带的“4+1”结对联系帮带制度。搭建会议、刊物、网络、活动“四位一体”的交流感情和工作促进平台,打造与桐城文化相契合的大学生村官阳光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村官联欢会、座谈会或演讲比赛,创办选派选聘“网络党支部”和《选派选聘园地》期刊,构筑大学生村官“互动·共融·提高”的“红色阵地”。多方锤炼,多元发展。着力在新农村建设、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重大工作或中心工作中让大学生村官充分锻炼,给他们压担子,搭梯子,指路子。鼓励、支持6名大学生村官大胆创业。极力畅通“五条出路”。我市服务期满的16名大学生村官中,4人留村任职,1人考录选调生,6人考录公务员,5人被招聘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好实现了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的有序流动。
推行“三化”管理推动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创新做法,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包遵陆 何毅) (来源:桐城报道)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