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怎解“空心”学校尴尬困境?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安徽省桐城市鲟鱼镇校门大敞,操场上空空荡荡,整个校园空无一人。清脆的铃声响起,却激不起任何回音。三层的教学楼似乎已遭废弃,大部分教室大门紧闭上锁。八年级教室一名老师正在授课,讲台下竟然只坐着一名女学生。一师一生的课堂与空寂萧索的学校让人备感清冷。如今四个年级只剩一名学生和12名老师。(见本网早期新闻列表)

很难想象12名老师只带1名学生的场景。以前的农村是学生分布最多的地方,一个家庭几个孩子,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欢闹异常。而到了现在,一个乡镇一所学校九个年级加在一起最多也不过百十个学生,甚者人去楼空,满目清冷,许多留守孩子没了玩伴,没了喧闹,孤单之感挥之不去。

也难怪,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管制作用,农村适龄儿童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迁往城市,农村更是十室九空。这样一来,本就人数很少的农村孩子,迁出者十之七八,学校焉能不熄火?学校人数一少,不少家长就会主观地认为教学质量必然下降,而城市里那些重点学校自然成了亲睐的对象,于是就出现了陪读的现象,于是就有了鲟鱼学校的清冷场景和尴尬困境。

这种困境并不是个别存在的,它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农村角落。即使“撤村并乡”了,“空心”学校也暴露无遗。那它们尴尬在何处?一者,老师多学生少,使老师没有了存在感和价值感,在教学上就没了以前的积极性;二者,孩子少了,学生也就少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对象,孤独感就给他们的心灵造成阴影;三者,学校失去生源后,大量乡村教师如何分配安置?再者,“空心”学校一旦被撤,居住偏远的贫困家庭学生怎样才能获得继续学习机会?

就笔者看来,如此“尴尬”必须中央、地方、社会三方共同解决不可。因为乡村教师的再分配问题,就不是地方政府能够单独解决的,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教师群体,他们为了中国的乡村教育事业抛洒青春,默默奉献,是最可宝贵的。而这不仅需要地方的协调,还需要区域之间联动解决。不能安排在教师岗位上的,政府更要积极合理的安排其他岗位。同时,失去了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凭他们家庭之力是很难走出去完成学业的,政府必须投入预算,加大帮扶力度;社会慈善机构也须适时跟进,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健康成长。那些还必须存在的“半空心”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应出台合理的奖励措施,鼓励老师留在原岗,搞好教育教学。

“空心”学校的尴尬是中国教育的尴尬,但愿“空心”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能够早日得到关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不然老师和学生必会“空了心”、“落了泪”、希望变绝望了!



采编:桐城网;              文源:金虎时评


(桐城网欢迎广大市民提供新闻线索、讲述身边发生的趣事乐闻,凡事件属实、时间有效的新闻,经审核认定或采访之后,均在主站公开发表。桐城网投稿邮箱:admin@Itongcheng.com;电话:0556-6191218)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