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安庆非遗知多少?

2015-02-08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黄梅戏、桐城歌、岳西高腔、望江挑花、文南词……或是表演艺术、或是制作技艺,或享誉国内外、或声望止于安庆,但他们都是安庆人珍贵的文化遗产。

据了解,市文广新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普查已经基本完成,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如今安庆非遗现状如何?这是不少市民关心的问题,为此,记者对话市文广新局。

问: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状况如何?国家级名录项目有哪些?

市文广新局:安庆市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施国家传承人保护政策。在各县(市)区初步普查的基础上,现已公布了第一、二、三批县级非遗名录总计196项,第一、二、三批市级非遗名录29项,成功申报了6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和21个省级非遗项目,5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还有8个项目正在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的建立和国家传承人政策的实施,为安庆市规范化申报非遗名录,也为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扩大非遗保护工作的社会影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安庆市拥有6个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分别为黄梅戏、岳西高腔(第一批);文南词、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桐城歌、望江挑花(第二批)。5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分别为:韩再芬、赵媛媛(黄梅戏)、王琦福、蒋小送(岳西高腔)、王柏林(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相对其他项目,其资源现存尚能传承,且有一定数量的传承人。各级政府不遗余力,将非遗保护与发展特色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对项目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问:黄梅戏是安庆市最广为人知的非遗项目,其保护现状如何?有无总体保护规划和项目保护计划?

市文广新局:以黄梅戏为例,黄梅戏于2006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韩再芬、赵媛媛于2008年2月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安庆市现拥有黄梅戏艺术机构15个(含1所安徽黄梅戏技术职业学院,1个黄梅戏剧院,1个黄梅戏研究所,1个戏剧创作室,2个市级黄梅戏艺术表演团体,8个县级黄梅戏艺术表演团体,1个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面向全球发行的《黄梅戏艺术》刊物1份,黄梅戏专业从业人员484人(不含聘用人员)。

总的来说,我们以演出为龙头,以创作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不断促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繁荣。

第一,以演出为龙头,通过抓演出市场来促进黄梅戏艺术创作。近几年,我们积极融入全国大演出网络,想方设法找市场;利用互联网,建立黄梅戏网站,推介剧目和演出,捕捉市场;通过送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培养自己的演出经纪人。演出市场的繁荣促进了新、老剧目的投排。这几年,市县剧团除新排了10多台大戏、20多台小戏外,还恢复排演了传统戏大、小戏上百台,拍摄了大量VCD。

第二,以创作为基础,通过创作推动演出。创作是演出的基础。我们做好市场调查,摸清观众需要什么,就排演什么。我们创作排演的大戏《为奴隶的母亲》、《六尺巷》、《红楼探春》、《徐锡麟》、《江淮儿男》等,小戏《告洞房》、《过关》、《借丈夫》、《打纸牌》等,就取得了很好的剧场效果,受到观众欢迎。在演出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推出精品力作,以精品拉动市场。《徽州女人》、《孔雀东南飞》、《半个月亮》、《徽州往事》、《独秀山下的女人》、《榴花不开盼哥回》等都是创新的成果。

第三,抓人才队伍建设,促进黄梅戏艺术繁荣。我们制定和完善创作奖励条例,激发创作者的热情,推荐有潜力的艺术人才到高等艺术院校进修深造,安排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采风,筹措经费让他们观摩全国、全省大型文艺活动,开拓视野,开阔眼界,汲取兄弟剧种特长。利用《黄梅戏艺术》这一阵地,和省黄梅戏基金会联合,每年举办一次剧本征稿活动,对初选剧目召开剧本研讨会,邀请名家和剧作者共同商讨剧本修改,帮助剧作者提高创作水平,推出了搬上舞台的好剧本67部。

第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黄梅戏艺术发展。在安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2005年我们对黄梅戏剧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将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将原有的三个市级黄梅戏剧团拆并为两个剧团,实行名演员领衔带团制度。由市文广新局和剧团团长签订目标责任书。剧团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剧团面貌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年来,剧团演出收入、演出场次比体改前翻了一番。2008年,任命韩再芬为市文广新局副局长,赵媛媛为安徽黄梅戏学校副校长,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运用不同的方式传承发展黄梅戏艺术,彰显国家级传承人的带头作用。

第五,制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发展黄梅戏艺术。结合实际,分步实施,初步制定的第一个黄梅戏五年发展规划,非常重视黄梅戏艺术基础建设。政府投资八千万兴建了集黄梅戏演出、研究、展览为一体的黄梅戏艺术中心。目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在第五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期间,艺术中心上演了6个剧目,先进的设施与精湛的演艺完美结合,给各方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的建立,为黄梅戏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又一个展示基地。由省、市政府共同兴建的占地180多亩,总投资1.2亿的黄梅戏学校新校区现已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切,必将促进安庆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艺术取得更大的发展。

问:未来一段时间黄梅戏保护有无目标?具体将有那些措施?

市文广新局:“十二五”期间我们对黄梅戏保护目标和措施暂时规划有以下十项:期间申报国家级黄梅戏发展基地暨五千年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项目;抢救、收集、维护、整理黄梅戏传统剧目,结集出版;抢救、维护黄梅戏文物,征集原始资料和实物,对抢救搜集的文物资料进行归类保存、展览,建立黄梅戏数据库;加强对黄梅戏艺术的理论、音乐、表演的研究工作,在保持原态的基础上传承发展;加大和高等院校合作的力度,依托高校,把黄梅戏研究做深做细;对黄梅戏传承主体———黄梅戏艺术团体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继承和发展黄梅戏的主力军;建立再芬黄梅艺术发展基金会;培养一批黄梅戏传承人才;引导、扶持黄梅戏民间班社,巩固黄梅戏群众基础;建设以黄梅戏为主题的皖江影视文化园,将保护与合理利用有机结合;举办第七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


采编:桐城网     源文:安庆新闻网

————————————————————————————————-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

    2、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556-6191218;邮箱:admin#itongcheng.com (投稿用,使用时将#改为@即可)


声明:

1、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稿件处理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桐城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2、桐城网原创新闻稿,多来源于实地走访和网友投递稿件审核之后编发,版权均属桐城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桐城网新闻热线:0556-6191218;

投稿专用:tongchengwww#qq.com(注:使用时请将#改为@即可);客服QQ:1583285066。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