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李静 大横山下的现代农夫

2018-06-12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桂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李静

        日前,一则来自中国矿业报的《安徽桐城人为何普遍较为聪明》一文在桐城广为流传。文中称: “初步在挂车河下游的新渡镇-双港镇、柏年河的青草镇-嬉子湖地区查明大量富锌土壤,锌元素含量在80~200mg/kg之间,具有一定的开发富锌产业的基础条件。”

  桐城人无不欢呼雀跃,最兴奋的要数李静,他在双港大横山下躬耕了五年,水田里的稻米、旱地里的果蔬、山上的油茶,态势喜人,“横山农庄”也初具规模。“富锌”消息一出,李静即为自己的农副产品注册了“桐锌牌”商标。

 

  “立心”横山成立桐城市首家家庭农场

  1969年出生的李静,对襟粗布上衣,布鞋,说起话来文绉绉的。他用“立心”一词替代一般人常用的“立志”一词。

  2012年,双港镇山明村美丽乡村建设有了雏形,有山有水有抗日烈士塔的山明村想要复活当年的农业林业。村两委找到在罗岭村承包山地的李静,到山明村看看。这一看,李静就看上了,尤其是村里保留下来的老油坊,拨动了李静的情怀。在乡贤潘老师的协助下,李静“立心”横山,做起“横山练水”的文章。

  2013年,李静注册成立了农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1700余亩山场和土地,培育紫薇、广玉兰、罗汉松等精品苗木,赶上了那拨市场刚需。这让李静更坚定了决心。

  “横竖能织锦,山水会弹琴”,山明村境内土地肥沃,水系发达,李静对这片山水产生了极度的依恋。土地扭转面积逐步扩大,经营业态也逐步拓展,除了传统的水稻和新发展的油茶,李静还引进了葡萄、草莓、杨梅等可供采摘的经果林,开辟了水产养殖、垂钓、休闲观光基地,注册成立农脉家庭农场,这是我市首家家庭农场。

  几年来,李静从省里扛回了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省级森林旅游人家、省级五星级农家乐等好几块牌子。山明村的美誉度升级了。

  转向土地带领村民一起致富

  上世纪80、90年代,塑料推销员在双港、新渡一带就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李静是双港镇徐杉村人,初中毕业后,跟熟人跑塑料推销,很快就有了些积蓄。几年后,在双港镇上办塑料包装厂。又几年,李静放下了与塑料有关的行当,在环境优美的罗岭村承包山地,种油茶,搞苗木花卉,正式跟土地、农林打起了交道。

  73岁的张传明是邻村福华村人,他负责管理福华村境内的100亩油茶基地,年务工收入1.6万元。他说:“以前种几亩田,一年忙到头,哪有这么多收入?现在,田地都扭转给农场了,自己在农场打工挣钱,感觉有奔头些。”大横山铺村民组的秦太和今年70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在庄园里做点工,每天70元。山明村像秦太和一样的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家都有人在庄园里做工,为脱贫增加了后劲。

  据山明村党总支书记汪军介绍,农脉家庭农场年支付农民土地租金15万元,村民年务工收入30多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6万元。

  李静已将实用技术培训、种养殖技术培训等列入计划,培育新型农民,带领村民走产业富民的路子。

  紧扣农耕乡村振兴探索者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双港人卷起裤脚走上田埂,成为工业经济的赶潮人。能人搞企业,农田被抛荒,农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儿童。李静说,农业不仅要管饱肚子,农村还要好看好玩,农民要乐业有赚头。

  李静紧扣农耕文化,依托木榨油坊,广泛收集古老的农具,尽力打捞点点“乡愁”。这期间,李静遇到了同样执着的姚老师,姚老师收集的牌匾足有上千块,可以办一个博物馆了。这更加启发了李静。山明村境内在清代出了布衣诗人吴鳌;民国时期有潘赞化、张玉良的唯美爱情故事;抗战时期,大横山人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烈士纪念塔魏然耸立的大横山上,红色旅游资源弥足珍贵;嬉子湖风景天然自成,练潭老街近在咫尺。这一切都是可经营的资源,一个更大的蓝图在李静的心中渐渐明晰起来。

  2018年,李静投资1.6亿元,建设“横山练水”生态旅游度假区,度假区融现代农业、农耕文化、人文景观、民宿、红色旅游等要素于一体,以山明村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练潭村、福华村、徐杉村。“牌匾博物馆”、“桐城文化讲学堂”、“桐城智慧禅院”三座徽派建筑从愿景变为现实。“乡村大舞台”建起来了,大锅灶一字排开,亲子乐园虚位以待……横山练水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已得到省旅游局的高度评价。

  “旅游+”是当下农村最火爆的一种营销方式。目前,李静正在筹备双港镇首届乡村文化旅游节,他想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大横山下的生态,品尝到大横山下的果蔬,把经营多年的“横山练水”文化旅游区推送到大家面前。届时,将举办农具展、啤酒龙虾节、现场演绎木榨油工序,同时举办桐城“特色农副产品”展销会。双港镇上下总动员,协助李静实现乡村游开门红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汪桂云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