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上飞飞,两手这样……对,很好!”每天清晨,周莲凤从带学生们做手指操开始一天的工作。她一边说,一边示范,不停的提醒,不失时机的表扬。如果遇到哪位同学闹情绪,她会停下来,摸摸这个孩子的头,比比那个孩子的手,没有丝毫不耐烦。接着又开始“上飞飞,下飞飞”。这群10岁左右的孩子患智力残疾伴精神残疾(即孤独症),有的“多动”,有的“不动”,周莲凤跟他们相处四年了,熟悉他们每个人的脾气。
“当特教老师,比当妈还累”
“小时候想当老师,但没有想过当特教老师。”周莲凤坦言。
周莲凤是80后,2004年走上特教岗位。刚工作时,带的是全日制班,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跟班上。这些孩子多为单一的“聋哑”型,以手语教学为主,这倒不难,难的是要身兼老师和保姆,包孩子们的吃喝拉撒。她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漱、穿衣戴帽,教他们打饭、刷碗,教他们整理床铺、收拾衣物,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背后没少哭鼻子。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监护责任,周莲凤无法抽空回家给孩子喂奶。多少次安顿好住校学生,踏着暮色匆匆赶回家,面对女儿嗷嗷待哺的哭喊声,她很迷茫,不知道襁褓中的女儿和十几个残疾孩子之间,应该更多的关心哪一方……当了母亲之后,她对母子连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再努力,不能让学生和家长们失望。
“他们也是我的孩子”
育才学校的老师们几乎每天都是“满堂贯”,集体课、单训课,既考验老师的精力,更考验耐心。周莲凤说:“他们也是我的孩子。把他们当正常孩子一样看待,就有了责任感”。
周莲凤扑下身子跟学生们在一起,“我们学说话”、“我们学画画”、“我们练平衡”……一天天过去了,周莲凤与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狠心给只有六个月大的女儿断了乳,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007年,市育才学校被“中残联”认定为“基层定点康复机构”,承担起0-6周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学校安排周莲凤承担该项目的组织教学。她潜心钻研理论知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聋儿康复理念,并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培训。为了帮孩子们建立声音的意识,她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他们感受发声气流的大小,或是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脖子上,感受声音的震动,帮他们找准发音的部位。学舌根音时,她甚至拿孩子的手塞进自己的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爱心,在教学相长中铸就使命
为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她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捕捉他们稍纵即逝的兴趣点,因人施教,以促进幼儿最大限度的发展。在上精细课剪纸主题教学中,对能力较强的孩子,让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剪出老师画好的图形;对能力相对差的,降低难度,让他们撕纸,以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如果孩子们表现出不良行为,她积极争取家长配合,和家长一起分析原因,给予适度的教育。周莲凤把自己的青春、事业与智障孩子绑在了一起,时刻守望着他们的成长。她的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被评为安庆市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和桐城市教育系统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