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已完成三批共33个省级示范村、5个市级示范村建设。2016年在建6个镇建成区、6个省级中心村、3个安庆市级中心村和10个桐城市级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龙眠大地处处展开新画卷。
综合整治村容村貌大提升
桐城市美丽乡村中心村庄建设有集中新建型、整治提升型、整治新建结合型三种类型,总体原则是不搞大拆大建,不兴建大广场、大草坪、大招牌,努力保持乡村原有风貌。
以“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和住户门前的治理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开展中心村庄建设和自然村庄整治。公共配套设施的标准是管用、够用、多用;不破坏生态环境,慎砍树、少挖山、不填塘;绿化就地取材,不搞高大上的名贵品种。不少村在当家塘整治中,选用天然野生湖草护坡。大关镇小关村中心村庄建设没有动迁一户,平整了一块土地修建了文化小广场,硬化了通村道路,增设了垃圾桶,增加了河滩上的鹅卵石步行道,增设了两处石椅石桌,而带动的效应是家家户户自愿出资,硬化门前的场地,填平了臭水沟,栽上了花花草草。以前脏乱差的影子瞬间消失了。截至目前,38个中心村共修建村庄内道路99.3公里,基本实现道路通村、通户、庄内道路循环,农饮工程实现全覆盖,电力设施全面进行了改造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电话全面实现“三通”,安装路灯1282盏。改造、新建设公共服务中心38个,体育文化场所39处,便民超市41个,各村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建设齐全。洪桥、樟枫、新店等三个村建设了省级农民文化乐园,杨安、梅城、沥岗等18个村建有幼儿园。共建设雨污分流管道108.4公里, 15座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和9个大型沼气污水处理设施,建公厕26个,安放垃圾桶1306个,垃圾运输设施齐备。拆除、改造危房9964平方米,绿化面积28.5万平方米。村庄绿化率42.5%以上,道路、河渠绿化率94%以上。改厕812个,卫生厕所普及率92%。杨安村和小关村分别入选2013年度和2015年度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50例,樟枫等33个村分别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省级生态村”。
内外兼修发展内涵有增强
美丽乡村建设讲究“村美、路美、田美、山美、水美”,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美”。桐城市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村容村貌,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乡风文明的发展和村民素质的提升。
各村均设立了“组级党群理事会”,基层民主得到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拆违、筹资以及卫生保洁等决策上,引导村民逐步实现自我决策、自我建设、自我管理。樟枫村创新的组级党群理事会建设得到省委领导高度肯定,投入100万元建成宋福应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成为安庆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已接待2万多名参观者,村党总支书记被评为全市践行“三严三实”好公仆十佳人选。杨安村是首批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示范带动效应十分强大,周边几个村民组跃跃欲试。村两委顺势而为,出台配套补偿办法,撬动农民筹资筹劳,人人出力,户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势头强劲。杨安村已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各村还积极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星级创评等活动,调动党员和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加强乡风培育。建设农民活动广场,用于村民举办文体活动和文艺演出。建设文化讲堂和礼堂,定期举办农业科技、法律法规等培训讲座;建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用于村民日常学习和娱乐;建设文化墙,弘扬民间文化,传承民俗民风。开展文都讲堂、公民道德讲坛宣讲活动,开展“十星级文明家庭”、评选“好儿女、好婆媳、好夫妻”等创建活动,用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影响人,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主旋律,积极构建文明和谐新型农村社区。
产业提升民富村强开新途
村富民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人文、区位和产业特色,量身打造致富途径,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格局。生态旅游是眼下最红火的景象。樟枫村依托万亩园林,培育生态游等富民产业,2015年国庆节期间,成功举办首届乡村旅游桂花节,7天接待市内外游客15万人次。紧邻孔城古镇和老街的红庙村,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已初步形成特色。杨安村依托全国种粮大户新天地集团,流转土地5000多亩,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核心区农民务工年收入达3万元。鲁谼山村成功举办桐城小花茶采摘节。麻山村着重发展油茶和香菇等种植业,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玉嘴村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业,成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杨树店村盘活土地和山场资源,发展肉牛养殖,201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5万元。
全市38个中心村土地流转率86.9%。大量劳动力得到解放,从事二、三产业创业就业户数占农户比例达67.9%,极大地推进了中心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示范村已新建农家乐11家、服装加工厂3家、苗木花卉基地7个;制刷业、茶叶加工、规模养殖业等相关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效益都得到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