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7岁的小浩(化名)是桐城市救助管理站里收留的一个聋哑少年,他来到这里已经一年多了,问他什么他都不回答,也不写字,大家对他都很关照,可是找到他的家人始终是萦绕在大家心头的愿望,8月2日夜里22时,他的家人终于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赶来接他回家。
在桐城市救助管理站,站长罗林等在门口迎接小浩的妈妈、奶奶、姑父和表哥,小浩在桐城市救助站生活的一年里,个子也长高了,连他妈妈都快认不出来了。
原来小浩(贾浩泽,1999年8月3日出生)的家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周庄镇,小浩的妈妈介绍说,小浩在四岁的时候亲生父亲就去世了,他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2015年6月从家里走失,就再也没有音讯。
到处找,跑到小孩同学那,哪儿有消息从哪儿找,(到处找也没找着)没找着,然后俺也去派出所报案了,也取血了。
2015年8月,小浩在街头流浪,被桐城警方护送到桐城市救助管理站,但因为他是先天性聋哑,而且不管管理人员怎么问他,他都不理会,工作人员甚至请来特教学校的老师用手语和他联系,他也拒绝配合,似乎有很强的戒备心理。
我们多次问这个孩子,会不会手语呀,家在什么地方,会不会写字啊,他什么都不回答,然后我们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没有问出任何关于他家里的的任何消息。
整整一年多时间,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小浩的家人。他们在央视《等着我》官网、寻亲网等网站上发布孩子的照片信息和体貌特征,更是发动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寻找小浩的家人。8月2日上午事情终于有了转机。
在一个桐城派群里一个桐城籍的安徽日报社的张荷香记者的大力支持下,将这个孩子的信息报送到河南省残联、河南日报,通过她的努力把这个孩子的信息通过这些微信公众号大量地转发,最终于2016年8月3(2)日上午我们跟他的家人取得了联系。
小浩的妈妈通过熟人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了小浩的消息,当晚他们就开车来到桐城市。就在当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将小浩的身份信息给他看的时候,他显得很激动,做出了令人难以想象的举动。
我们让他看了一下(户籍信息)。然后他好像有点激动,有点想回家的念头,然后他就作出写字的那种姿势,我就拿出纸和笔让他写,他就写了“我想马上回家”然后又写了他的家在河南。
小浩见到了亲人,一刻也不想停留地要回家去,在众人的接力下,这个在外流浪了一年多的孩子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