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势渐缓,洪水渐退,灾后重建却迫在眉睫!
洪水退到哪里,重建工作推进到哪里,无疑是全市上下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6月30日以来的持续强降雨,让鱼米之乡尽成泽国、秀美家园满目疮痍。截至7月9日8时,全市受灾人口40.5万人,超全市总人口的一半,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1353万元。灾情之重、重建任务之重,为近20年之最。面对如此复杂繁重的灾后重建工作,全市上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争分夺秒、全方位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降低洪灾损失,同心合力重建美好家园。
灾后重建,重在以人为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人在,就有一切。我们要细致入微地做好受灾地区的卫生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疫情;细化洪水退却区的房屋安检、供电安全等保障,确保灾后重建无障碍;要全面发动、有效组织受灾群众投身生产自救,动员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再创家业;要抢抓农时,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帮扶,抓好抢收、抢种、抢管、抢畜禽补栏,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损失;要面向受灾群众,分类开展技能培训,抓好就近转移就业和劳务输出,实现以工补农、以丰补歉,防止、遏制灾区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
灾后重建,关键在建。在此次洪涝灾害中,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民居厂房等民用设施损毁严重,惨痛的灾情提醒我们:公用民用设施的建设标准要提高、工程质量要提升、选址要安全,配套设施要跟上。我们要针对山区、圩区、湖区、城区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和现实灾情,科学制定并落实重建方案,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划定人口居住区、工业集聚区、农业耕作区、生态保护区、行洪蓄洪区的红线,在敬畏大自然的理念下科学避灾。我们要放眼全局,结合引江济淮、退圩还湖、中小河流流域综合治理、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重大项目,一手抓项目对接,一手抓综合规划,一手抓高效建设,努力建成金汤之堤、美丽家园,实现旱涝无忧、长治久安。
灾后重建,贵在时效。灾后重建,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等不得、靠不得、慢不得、松不得!重建速度越快,受灾群众就能越早重返家园,越早开展生产自救;重建效率越高,我们就能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圆满完成年度既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放下包袱,面向未来,坚定信心,再打一场灾后重建的攻坚战!
灾后重建,建的是我们世代栖居的美好家园,树的是当代桐城人的精神风骨!灾后重建,既有舍我其谁、时不我待的担当,又有踏石留印、锲而不舍的坚实,我们必定决胜当下、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