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省桐城中学120周年校庆专题
  • 桐城锌米
当前位置: 桐城 > 桐城新闻

桐城市1-5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简要分析

2016-06-22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李艳琴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关键字:

前五个月,桐城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进。但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等综合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形势还存在困难,经济稳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一、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1、主要指标运行稳中有进。1-5月份,桐城市38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3.7亿元,同比增长7.5%;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60.3亿元,增长8.9%;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完成产值45.5亿元,增长13.0%;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完成产值48.3亿元,增长27.2%;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74.1亿元,增长5.5%。
     从月度生产增速走势来看,各项指标增速与上月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工业总产值上升了0.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了2.5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升了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各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工业总产值高2.6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5.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高22.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企业高1.1个百分点。
     从用电量来看, 全社会累计用电量5.25亿度,工业累计用电量3.27亿度,同比分别增长8.6%和9.0%。用电量的企稳回升,显示工业经济活跃度较去年有所提升。
     2、重点行业均实现正增长。1-5月份,桐城市六大支柱产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10.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6.8%。六大支柱产业呈“三高三低”增长态势。其中纺织服装加工制造业、橡胶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9.6%、7.6%、35.8%,食品加工业、羽绒制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仍然缓慢,分别增长2.7%、2.8%、1.6%。

3大中型规模企业增长仍然乏力。桐城市30家大中型规模企业完成总产值90.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33.3%的,增长2.8%,低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4.8个百分点。30家大中型规模企业中有12家增速低于5%,其中有3家企业负增长。
     全市十二强企业集团完成产值54.1亿元,增长6.3%,低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1.2个百分点,比1-4月份又下降0.2个百分点。

4、区域发展存在差异化。从分乡镇数据来看,文昌、吕亭、范岗、双港、青草、嬉子湖、开发区几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乡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范岗、双港、吕亭等几个乡镇与前几个月相比,下降比较明显。从目标任务完成来看,大部分乡镇都完成序时进度,只有金神、嬉子湖、唐湾与序时进度相差很大,新渡、双新开发区接近完成序时进度。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稳增长压力仍然存在。停减产企业仍然不少,是拖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市一套表平台上报停的企业有5家,其中3家去年同期年产值都达到了亿元。1-5月份产值增速为负或零的企业有42家,这些企业同期产值占到全市的10%以上。另外大中型企仍远远低于全市平均发展水平,增长的动力还主要依赖于中小企业。

2、项目后劲不足。目前,我市工业在建的大项目,形式上开工多,实质进展的不多,整体进度缓慢,投入和产出相差很大。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项目、大投入、高产出支撑。每年我市新增的规上工业企业大部分都还是本地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而通过招商引进的大项目建成投产达规模不多。今年前5个月,还没有一家企业申报进笼子,6月份估计有两三家新投产的企业申报规上,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生产规模都不是很大,勉强能达到2000万产值规模标准。

     3 、部分行业技术支撑薄弱受市场行情影响,矿山机械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我市部分矿山机械企业没有自主技术开发、改造的能力,低端产品占比较大,难以适应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全五个月,我市以矿山机械为主的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缓慢,增速只有1.6%,远远低于全行业平均发展水平。

三、建议:1、 抓项目推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好重点项目落实发展,夯实工业发展后劲。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工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重点帮助解决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着力推进在建工业项目建设,促使其如期投产达效,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对已投产且达规模的企业,要及时申报,纳入统计范围,尽早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加快转型升级,增强企业增长动力。依靠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传统行业改造提升,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发展方式。政府要鼓励、扶持传统产业实施技改项目,加大对市场前景好企业、节能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全方位支持,引领企业向高端攀升,向特色化、向规模化发展,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加强运行监测监控,提高运行分析质量和水平。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监控制度,定期召开工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及时掌握重点企业、行业生产经营动态及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密切关注经济运行走势,做好预警预报,及时提出对策建议。

来源:网络收录
撰稿:李艳琴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