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郊社区办公楼的第七层,便是社区群艺剧社的活动场所。这里有一个能纳六七十人的小剧场,有排练场、服装室、乐器室、音响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无法与正规文艺院团相比,却也像模像样,井井有条。
剧社成员是一群热爱黄梅戏的戏迷和票友。他们身份不同,职业各异,平时都要为生计忙碌。但一到剧社活动日,他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投入到紧张的节目排练中。他们没有报酬,完全是白忙活。在物欲横流、追名逐利的当下,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热爱传统文化,尤其热爱我们家乡的黄梅戏!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一台台充满乡土气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黄梅戏送进社区,送到田间地头,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努力。群艺剧社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许。社区群众说,这是我们自己的剧团!
一个业余剧社能够长期存在,坚持开展活动,有活力,有凝聚力,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领导重视,二是有领军人物。
社区是党和政府最基层的管理机构,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城郊社区领导在工作繁杂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抓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关心支持群艺剧社的工作,不但有领导分管,而且在尽可能的条件下,为剧社提供一些经费和物质上的帮助。社区领导说,社区办一个剧社不容易,我们有责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为社区群众带去更多的欢乐。
群艺剧社的领军人物是谁呢?一个是王水英,一个是徐文联。他们不是科班出身,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他们凭着对黄梅戏的热爱和执着,刻苦学习,不断实践。在舞台摸爬滚打,虚心听取专业老师的意见。现在,他们的唱腔和表演水平已经达到准专业的程度。他们能编能导,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在他们周围团结了一批骨干力量,所以群艺剧社充满了朝气,充满了活力,长年演出不断,为基层老百姓送去了很多精神食粮。
认真想想,像群艺剧社这样的草根剧团,他们确实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支重要力量。